4月25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基辅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国防部长奥斯汀完成会面,而就在前一天,泽连斯基在基辅面向全球媒体召开记者会并接受采访。连续两天的高调动作,再次让西方乃至于国际舆论的焦点都集中在这位喜剧演员出身的国家领导人,不过就在西方“团结一致”声援乌克兰的同时,美国著名媒体《华尔街日报》却揭穿了一个令西方感到尴尬的事实,那就是自俄乌军事冲突爆发之后,西方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尤其是对俄罗斯能源的禁运制裁,非但没有因为措施的出台而奏效,西方内部的核心成员反而成为了制裁令的最大破口。
援引环球网4月25日消息,据美媒披露的数据显示,为了确保燃料价格不会继续飙升,欧盟从俄罗斯进口的石油数量不减反增,依照目前公开的数据显示,从4月到现在,俄罗斯港口出发运往欧盟各个成员国的石油总量,平均下来约为160万桶/每天,和3月份相比有了大幅度提升。
其中进口量翻番的国家包括了罗马尼亚、爱沙尼亚和希腊等国家。但毕竟欧盟和美国的禁令还在生效,因此各国为了规避制裁机制想出一个“暗箱操作”的模式,将俄罗斯的石油与别国的石油掺在一起,俄罗斯的石油只要低于50%,就可以宣布该石油已经不具备“俄罗斯属性”。
不过这种手段终究无法解决根本性问题,因此欧盟在22号公开宣布,允许欧盟成员在不违反制裁的同时,使用卢布向俄罗斯支付天然气费用。同一天,英国财政部授权本国的个人与公司,向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及其子公司,在5月底之前使用卢布支付天然气款项。这两道命令的出台,已经实质上宣告了西方对俄罗斯油气能源出口限制彻底失败,之所以会出现如此荒唐的闹剧,根本原因是美欧完全错估了自身的国际号召力。
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前,美欧就不断打着“国际社会”的旗号对俄罗斯进行施压,在冲突出现之后,西方继续借着“国际社会”的名义对俄罗斯实施单边制裁。
可是当美西方兴师动众地参与到对俄罗斯的围剿时,却发现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几乎都保持着中立,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国家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痛批美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所发挥的负面作用,以及数十年如一日挑拨东欧区域军事紧张的恶劣行径。因此美西方虽然可以经济制裁,但却得不到别国的响应,而此时俄罗斯在全球能源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展现的淋漓尽致,在美国自己无力承接俄罗斯的油气出口空缺时,沙特、伊朗、委内瑞拉等主要能源出口国,都拒绝了美国的请求甚至是施压,拒绝用增产来填补俄罗斯的油气空缺,导致美欧的能源价格一路水涨船高,进一步加剧了美欧内部的通膨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欧盟既没有美国的油气资源,也不具备美国庞大的石油储备,只能自打脸地想办法进口俄罗斯油气,否则在俄罗斯倒下之前,欧盟的经济肯定会陷入严重衰退。而拜登政府现在也不得不接受眼下的尴尬现实,他们对俄罗斯的经济围堵不仅没能达到预期,反而成为了一个国际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