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绿林好汉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惩奸除恶,行侠仗义的故事在施耐庵的笔下被描绘得痛苦潇洒,其中,关于武松的篇章更是牢牢锁住了读者的眼球。
在《水浒传》中,武松的形象被刻画得极其深入人心,打虎的一战成名,生擒方腊的果敢骁勇。
然而,这两件事都不是武松最大的成就,他最大的成就当属杀了耶律得重,这个本该当皇帝的人!
施耐庵专宠,最负盛名的民间偶像
在《水浒传》中,武松留下了众多的名场面,除了景阳冈打虎外,还有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经典故事,将武松英勇豪爽、快意恩仇的形象牢牢地刻在读者的脑海之中。
然而,在武松落草为寇,加入梁山后,《水浒传》中对他的描写就大大缩水,似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在多数人的认知中,武松对于梁山的贡献似乎仅有生擒方腊一事,然而,“生擒方腊”一事在《水浒传》的原著中是由鲁智深完成的。
流传的“武松单臂擒方腊”则为地方戏曲、评书编写,或电视剧翻拍,正因如此,从民间流传的版本中,武松最大的成就便是“生擒方腊”。
若是对《水浒传》的历史背景有一定了解,就会知道武松真正的成就应该是斩杀了一位辽国大将,在书中的第八十九回,耶律得重被武松所杀。
真亦假来假亦真,耶律得重确有原型
不过是杀了一名将领怎么算得上武松最大的成就呢?耶律得重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这就要结合史实来说一说。
在《水浒传》中,耶律得重的身份属于典型的不入流一派,此人毫无建树与才能,因其辽国皇帝兄弟的身份,在蓟州担任守将一职。
一路靠着皇亲国戚的身份勉强混上将军的位置,任不见其有多少能耐。
当他在蓟州遇到宋江带领的军队时,曾自以为是地摆出几套花里胡哨、毫无章法的阵法,却还是被宋江的军队击溃的一败涂地,元气大伤。
不仅白白牺牲了一众士兵的生命,还痛失两位爱子,他极其狼狈地逃回辽国国都,再度恢复权势后,在混天阵中担任太阳将军,在战斗中被武松所杀,终究难逃一死。
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耶律得重的原型与书中所写之人可谓毫无相似之处。实际上,“耶律得重”应该叫做耶律大石(字重德),是西辽的开国皇帝。
相较于书中耶律得重的不入流和软弱无能,耶律大石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泛泛之辈,他出身高贵,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第八世孙,曾在辽国担任节度使。
辽国后期,内部,朝廷腐化严重,外部,南有宋朝的虎视眈眈,北有女真(金)的快速崛起,内忧外患之下,其如一只待宰羔羊成为二者必争之地。
1122年,女真金兵大举入侵,耶律大石苦劝天祚帝(辽国皇帝)采取进攻以守疆土。
然而,皇帝昏庸入骨,信奉“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错失反败为胜的机会,被金兵一举告破,辽国灭。
耶律大石不堪其辱,率领自己的余部势力,向西迁徙,等待时机卷土重来,在1134年,耶律大石建立西辽。
他领军有方,一一将中亚国家的联军打得节节败退,确立了西辽在中亚地区的统治地位,直到1143年,耶律大石寿终正寝。
从偶像到英雄,施耐庵的一番“私心”
如此传奇的人物,在《水浒传》中为何会被武松所杀呢?这就不得不提到施耐庵的“私心”。
通过上述可知,耶律大石是耶律得重的原型,他曾在灭国后带领余下部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建立西辽。
他一生骁勇,一步步地击溃吞并中亚各小国,成为新一代的中亚霸主,国土面积一度超过南宋。
在后世的人看来,耶律大石是值得敬佩的人物,然而,对于生活在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来说,对于耶律大石,他是有恨的。
若不是辽国的屡屡进犯宋朝,占领燕云十六州,宋朝不得不耗费大量的兵力与辽国周旋就不会被金国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所侵略,轻易被蒙古灭国。
施耐庵一代文人,文明被野蛮颠覆,他如何能忍?既然,过去之事不可追,那便提笔抒发。
结合《水浒传》中内容可见,耶律得重是辽国的皇亲国戚,身为将军驻守的蓟州,蓟州正处燕云十六州之一。
辽军占领蓟州后,下一步即可收复长城,向西直取幽州,向南夺下涿州、莫州,燕云十六州如同瓮中之鳖,唾手可得。
人物的设定、地点的吻合都在暗戳戳地表达着施耐庵的想法,辽国强大,真就不可战胜吗?
在《水浒传》中,辽国不堪一击,在混天战中,武松、鲁智深等六员大将率领一众宋军直破辽军太阳阵。
见耶律得重急退,欲要乘乱逃跑,武松直追而去,一刀向前将马头剁下,马死而倒,耶律得重闪躲不及,被武松一刀取下首级,太阳阵散,辽军大败。
一代英雄原型,在施耐庵笔下就如此轻描淡写地死在武松刀下,于武松而言,这正是他一生最大的成就。
于施耐庵而言,让自己喜爱的人物杀了自己痛恨的人物之一,不失为一种痛快。
在《水浒传》中,武松的人设是一步步升华的,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是他作为民间偶像的必经之路。
夺取耶律得重首级,是他由民间偶像到人民英雄的转变,由此,武松这一人物成为极具代表性与不可替代。
回顾《水浒传》一书,不得不感叹施耐庵的文采之深,不论是梁山好汉,还是各个反派人物都塑造得入木三分。
对英雄的高歌,对社会的反思,都充满着人生智慧,因为施耐庵,《水浒传》不愧成为四大名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