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全媒体讯(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符月莹)4月29日,“微信珊瑚安全”公众号发布了《微信公众平台即将展示用户 IP属地的公告》。
公告指出,近期,国内国际热点事件频发,引发网友高度关注。通过用户投诉,其发现存在个别用户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编造、传播不实信息的情况,在网络空间造成了不良影响。
微信官方在公告中表示,为维护网络传播秩序,进一步打击仿冒搬运、造谣传谣等行为,微信公众平台将显示用户发布内容时的 IP属地,境内账号展示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境外账号展示到国家(地区),账号 IP属地以运营商提供信息为准,用户暂时无法主动开启或关闭相关展示。该功能将于近日进行测试,后续将根据测试情况陆续对用户开放。
此前,3月17日,@微博管理员发布消息称,站方在加强违规信息排查处置的同时,发现仍存在个别冒充当地网友发布和传播不实信息的行为,为更好维护传播秩序,将于未来一周上线“用户个人资料页展示近期发帖所在地”的功能。
而后,4月15日,抖音、今日头条、知乎、快手、小红书等多家平台也纷纷上线显示“IP属地”功能,用户在发送内容或发表评论时,都会展示IP属地。
4月28日,微博再次发布公告称,将在此前用户“IP属地”展示的基础上,进行产品升级和新功能上线,包括全量开放评论展示发评IP属地小尾巴功能,上线“个人主页一级页面展示IP属地”功能。微博对此功能的释义为减少冒充热点事件当事人、恶意造谣、蹭流量等不良行为,确保传播内容的真实、透明。
目前,#微信公众平台即将展示用户IP属地#登上热搜第一。
其实去年10月26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用户账号名称信息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第十二条便为“互联网用户账号服务平台应当以显著方式,在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页面展示账号IP地址属地信息。境内互联网用户账号IP地址属地信息需标注到省(区、市),境外账号IP地址属地信息需标注到国家(地区)。”
平台开放IP属地功能意味着什么?
全量开放评论展示IP属地功能,是一次有针对性的堵漏。数字化时代,网络平台林立,人人都有“麦克风”。每当突发国内外热点新闻事件,网络舆论场上众声喧哗,个个俨然“新闻发言人”。
利用社交平台的“后台实名,前台匿名”,用户披着马甲发声,口无遮拦、口出恶言者不在少数。有浑水摸鱼蹭流量,居心叵测带节奏,无中生有瞎造谣,存心不良搞“地域黑”……从某种意义上说,别有用心的“地址”冒用以及由此所衍生的身份漂移和信息失真,大大加剧了“地域歧视”“地图炮”等不良风气的发酵扩散。
一般认为,互联网是开放互通的,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元素”在此场域内并不重要,然而从实践反馈的情况看,“地域”“地址”所代表的群体身份、刻板印象,依旧深刻影响着社交平台上的认知模式和情绪走向。微博全量开放评论展示IP属地功能,有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评论区里各路戏精造假挑事之举。而从另一方面说,显示“属地”,也是通过调动地方社群共同体的道德规范和集体荣誉感,来约束个体任性妄为的冲动。
IP的假面后面,永远是真实的本我。以合适的方式强化虚拟空间与真实世界的联结,这对于强化他律与自律,对于净化网络生态、捍卫网络良序,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也须关注用户顾虑,比如会不会暴露个人隐私?会不会加剧"地域黑"等?平台必须警惕潜在的风险,强化引导和管理,而不是在放开IP所属地显示之后,就不管了。行动不能只在一时,未来更要建立长效性的治理机制,发挥平台责任,共同打造一片清朗的网络空间。
【责任编辑:王井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