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观察】别让歧视也成了新冠后遗症

“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因为新冠,失去我的第一份工作。”5月29日,有博主在社交媒体上讲述了自己被迫离职的经历。

据悉,该博主曾在乌克兰留学期间感染新冠病毒,痊愈后回国在某机构担任俄语老师。近日,因机构得知博主曾感染过新冠病毒,于是以此为由要求该博主离职。

“我们拿到了绿码,拿到了通行证。但如何去证明我们没有病?虽然我已经做了很多很多次核酸。”在视频中,该博主说,我们战胜了病毒,却还要被当做病毒一样去被孤立和排挤。

透过画面,委屈扑面而来。无论是担心复阳情况的出现,还是怕影响自身机构的“名声”,对待痊愈患者及传染病本身的刻板印象,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

而比明面上的拒绝更具有杀伤力的,还要属那些看似不经意的调侃和夹枪带棒的网络暴力。无论是疫情之初的“毒王”,还是近期由“小阳人”衍生出的“公羊”“母羊”等明显带有倾向性的代名词,都在无形中对感染者造成了二次伤害。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第十六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就业促进法》第三十条也明确,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

我们的敌人是病毒,不是感染病毒的人。遗憾的是,在做的层面,事情经常发展成了对立面。家长感染,孩子受到歧视,医生感染,康复后却被调离岗位,有的单位干脆不考虑招聘康复的新冠患者……

没有谁想被当成异类。上个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任邬惊雷就曾回应称,从目前的研究和临床经验来看,新冠患者治愈出院、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观察后,他们体内已产生相应抗体,根据疾控专家研究,目前还没观察到造成传播的案例。希望家人和社区不必为此担忧,更不能歧视。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通报,截至2022年5月29日24时,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累计确诊病例224049例。这意味着,随着抗疫的不断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康复的人需要陆陆续续回到自己的正常生活当中。

防疫常态化,随着我们对病毒了解和认识的加深,全社会防疫水平提高,对待病毒的心态也应更加理性。我们不会再像最初一样,谈病毒色变,进而将焦虑与不安转嫁到那些已经很不幸的人身上。

这种心态的改变不是要放松对病毒的警惕,而是正视病毒的存在,包括平等地对待那些被病毒感染的人,以及已经康复的人。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普通人的日常交往,我们的防疫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而是要走向深层次同舟共济。

北京商报评论员 杨月涵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