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没有必要去横生一种禁忌,变成社会交流的负担
最近这些年,每到端午节,该说“快乐”还是“安康”总能引发很多讨论。可以看到,“端午安康”已经成了端午节祝福的一种常见表达。与此同时,“端午快乐”之类的说法,似乎渐渐不再那么流行,甚至偶尔说一句“端午快乐”,也会被挑剔一番。
然而已经有民俗学家出来解释了,“端午只能安康”不符合历史也不符合现实。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历史上从来没有“端午安康”的说法,对于端午是纪念屈原投江,因而不该“快乐”的说法,田兆元也认为“非常不负责任”。
其实很能理解“端午安康”支持者的想法。“安康”二字显得更古雅,也很适配端午节追念屈原、辟邪去病的节日内涵。“安康”二字也像是特意为端午而设,说起来更有一种文化感、独特感。
相比之下,“快乐”就属于百搭词汇了,基本上大部分节日都可以说一句“××节快乐”,显得常见了一点。民众挑选精致一点的表达,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过从文化史的角度看,“端午安康”其实是个新造的传统,古人也不这么说;“端午快乐”看着现代一点,但也未必就不符合端午的精神。
端午除了吃粽子、挂菖蒲这类习俗,还有拔河、龙舟、斗百草等等习俗,从诗词还有图画里,都能看到端午这天一片快乐祥和的氛围。
唐代张建封写过一首《竞渡歌》,里面写道“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可见这天的热闹。传为张择端所画的《金明池争标图》,也能从中看到端午这天龙舟竞渡、游人如织的场面。
更何况在今天,端午已是个3天连休的小长假,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1年端午节假期三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8913.6万人次。这样一个节日,许许多多人的切身感受就是一种快乐,道一声“端午快乐”又有何不可?真的要回避“端午快乐”的说法,其实也是自己为难自己。
真正了解下端午的知识就能发现,越是这种流传久远的节日,它的文化内涵就越丰富、越多元,也越难被一两句话、几个关键词简单概括,越难进行排他性的“求真”。就好比端午只能“安康”,不能“快乐”。
从纪念的人物看,除了屈原,还相传端午是纪念伍子胥、曹娥的;从端午的名称看,这天也叫正阳节、重午节、天中节、浴兰节、女儿节……其实这些都意味着端午在发展的过程中,汇入了多种多样的历史传说,糅合了天南海北的节日习俗,端午本身就是包容的、开放的、多元的。
所以我们今天对待端午,事实上也没必要单一化解读,把端午和“安康”固定下来,甚至否定“端午快乐”的合理性。我们更没有必要去横生一种禁忌,变成社会交流的负担,似乎别人道了一句“端午快乐”就是一种不礼貌,这反而会造成信息传递的误差,也会抬高人际沟通的成本。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节假日的价值内涵有着很多共性,比如生活的放松、外出的休闲、阖家的团聚,本质上,都是为了人的快乐。所以,不必强求用“端午安康”取代“端午快乐”,我们今天的节日用语,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现实景观,也是一种正常的逻辑。
“安康”也好“快乐”也罢,都是一种真诚的祝福,我们都不妨心安理得地送出,也满心欢喜地收下。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易之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