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日成 | 撰文
聪聪 | 音频
陈炯 | 版式
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昨天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雷正龙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前提下,各地要更加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高防控措施的科学性、精准性、针对性,坚决防止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等现象,坚决做到“九不准”。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对疫情防控提出“九不准”的消息,一经报道就很快登上新闻热搜,这说明关注度不小。
“九不准”包括:不准随意将限制出行的范围由中、高风险地区扩大到其他地区;不准对来自低风险地区人员采取强制劝返、隔离等限制措施;不准随意延长中、高风险地区及封控区、管控区的管控时间;不准随意扩大采取隔离、管控措施的风险人员范围;不准随意延长风险人员的隔离和健康监测时间;不准随意以疫情防控为由拒绝为急危重症和需要规律性诊疗等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不准对符合条件离校返乡的高校学生采取隔离等措施;不准随意设置防疫检查点,限制符合条件的客、货车司乘人员通行;不准随意关闭低风险地区保障正常生产生活的场所。
从以上的“九个不准”中不难看出,既涉及到疫情防控范围划定、管控时间确定、人员隔离措施落实的问题,又涉及到医疗服务、生产经营、学生离校返乡等方方面面。虽然目前全国疫情总体呈现稳定下降态势,但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因此,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特别强调“九不准”非常必要。
▲6月初的上海外滩
我国转入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始终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做好科学精准防控,将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在最短时间内扑灭疫情,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防控效果,实现“双统筹、双胜利”,这是我国疫情防控的目标,也是一道考题。
从2020年初疫情发生至今,我国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探索积累了一套分级分类、宽严不同的科学防控措施,并根据病毒新变化和疫情新情况,因时因势对防控措施不断优化升级,取得了良好的防控效果。但是,个别地方在常态化防控或应对突发局部疫情时还是存在不足之处,主要问题就是错误理解国家防控政策规定,擅自出台“土政策”,将防控措施简单化、一刀切和层层加码。比如:个别地方曾宣布对来自发生疫情省份、城市人员实行“一律劝阻”“全部隔离”或者一律赋“黄码”等措施;还有的地方随意扩大封闭、封控和防范区的范围,人为给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正常生活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6月5日,上海市大同中学演练复学防疫
一些地方以“严防死守”之名炮制不合适的“土政策”,实际上是执行国家防疫政策走偏,与科学精准防控的要求和目标相悖,属于乱作为。有些地方制定“土政策”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再好的出发点也不能乱作为,而且不排除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是出于担心被问责而乱作为。“土政策”偏离科学防控正轨,不仅会增加基层防疫成本,偏离“双统筹”正轨,而且还可能会导致群众对科学防控政策产生误解,很容易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破坏性不可低估。
目前,国际国内环境日趋复杂严峻,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坚持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疫情防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稳增长、稳就业、保民生,这是当务之急。在这样的特殊环境下,能否做到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让防控措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降到最低,这点更显重要。
▲北京市全流程演练保障高考学生安全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明确“九不准”,是科学防控疫情的应有之义,等于是给疫情防控划定了九条“红线”。
值得注意的是,给疫情防控划定“红线”并不是第一次,区别只是“红线”数量有多有少。过去划了一些“红线”,但有的地方和单位还是触碰,这就提醒必须要让“红线”成为让人不敢触碰的“高压线”。也就是说,对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不力的责任人要严肃问责,对偏离国家防控政策规定、乱作为的,无论出发点如何,同样也要坚决问责,以儆效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