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浪财经
《价值》背后暗藏“作者张磊”的野心和诚意
董力瀚
有类人天生就不喜欢贩卖经历,又可能是不长于此道,比如张磊就这样,连书名都起得寡淡,就叫《价值》,黑底黄字,词组越短越能显出底气,书名也是尤其令我感兴趣的问题。
开头几个章节的故事你多多少少听过:年少卖书,大学实习、留学耶鲁、求职华尔街、投资腾讯……但几十页过后,作者便迫不及待地要进入理念论述,他显然对这种形式的表达更加擅长,层次更多,逻辑更严谨,信息量更大。如果说年初施瓦茨曼那本自传承载的是人与事,张磊的《价值》就是用人的故事讲道理,前者是西方审美的“奇谈”,后者是东方传统的“立论”。
本书开篇自序第一页,作者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究竟怎样才能在这样的世界中保持心灵的宁静”,这是将自己还原为一名”社会人“的根本性设问,随后才是以“投资人”和“创业者”身份下提出的两个问题,如何穿越周期以及如何持续创造价值。关于”心灵的宁静“这种表述一度令我对本书怀有想象,张磊是否要藉此书在更大的命题下论述”我“?
读下去就能看到并非如此,在本书中,张磊呈现的”我“仍然只是投资人,只是高瓴的掌舵人。第三章有这样一段话,大意是创办高瓴以后就没设想过它的未来,也无法刻意求之,能做的只是在价值投资中寻找心灵的宁静,在重仓中国时感受价值创造,在与伟大企业通行中信守长期主义。
从字面意义理解这句话,即心灵宁静、长期主义、创造价值都是方法,是为高瓴赢得未来的方法。同时,张磊此书中的表达有个鲜明的特点,他把多数素材都归结到了“有效性”上,也正因为如此,这本书与其说张磊是用来记录自己,倒不如说是献给高瓴的,本书用了几十万字,通篇都在回答那个在市场上被追问、讨论、阐述了十多年问题:高瓴是如何寻找、创造并获取价值的。
从编辑的角度,《价值》书名肯定不是好的选择;从投资的角度,价值乃至价值投资这两个词汇会藉此更紧密地与高瓴绑定,但也绝非其专属;而从作者本人出发再来看问题,这就是个恰切得不能再恰切的名字了,价值,正是张磊多年来始终在追问的母题。
另外阅读或者讨论《价值》,我们应当先把大前提摆在前面:高瓴是国内资本市场上最炙热的名字,但其成立不过15年,放在全球商业历史里,是非常年轻的机构。那么此时出版书籍,内容受到牵制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因为当下业务庞大、关系层次多元,你就不太可能看到作者抽离投资人、股东这些职业身份对他人置评,即便有些关乎案例的内容,也都囿于立场问题逻辑单薄,因为时间尚短,不足以令历史向时间借来空间,所以无法在很多案例执行上当做“往事”进行更详实的回溯。
所以,至少对我而言,本书中理念、哲学那几部分章节的可读价值远远高于叙事的章节。
换句话说,对于读者而言,此书的价值并未均匀分布在500页的书稿中,而是暗藏于不可计数的信息细节里。
另外,如果单纯把《价值》作为一本书籍来看,就逃不过关于“书”的另一个经典讨论:它是否可能成为一本穿越时间还能保留价值的书?
举个未必恰当的文学作品的例子,《唐吉坷德》被认为是几百年后价值仍不可抹灭的作品,而《在路上》则像是留在嬉皮年代的作品,放到当下早已无法共情的社会情绪里也很大程度被还原为一本日记。张爱玲也说过朴素歌咏人生安稳的作品太少,强调飞扬人生的太多,但飞扬人生有时代属性,人生安稳才有着永恒意味。
回到这本《价值》来讲,起码从立意上,这种忽略当下商业交易案例细节的写作方式也有其好处,亦或者说暗藏张磊作为作者的野心:案例是时代的案例,人是时代的人,而思考和理念则有可能穿越它。
但这种超越时代的可能性并不意味着会影响《价值》此书当下面世的价值。客观地讲,张磊在履行其职业身份的前提下,通过此书做的分享很有诚意,甚至称得上是他在公共领域的言说中最有诚意的一次。去年我看过高瓴资本人民币二期基金的PPM,写得好与不好,我没有发言权,但某位LP人士告诉我,他几乎看过国内所有主流机构的募资材料,而高瓴的PPM是其中少有言之有物、理念完善、内容漂亮的。如今的《价值》这本书,在理论部分的内容框架上跟那份用来说服LP的材料有些类似,但无论层次、深度却都是远远超出的。
作者阐述了很多细化的理念,篇幅之长,信息粒度之细都是过往关于高瓴的公开报道无法承载的。例如关于长期价值投资,但凡高瓴卖掉大公司股票或者在某些局部形成错失的时候,都会被提出“不够长期”的疑问,对此类问题,以往我们只听张磊讲过一句“长期价值投资不代表策略一成不变”,却未进一步将“长期”和“价值投资”一分为二来讨论,而本书则有机会让他拿出足够的篇幅和更完整的逻辑阐述此事,在他看来,首先长期持有股票是结果,而不是目的;其次,购买低估值股票不是回报的持续来源,企业持续创造价值才是;第三,基本面投资是趋势性投资,也是博弈性的,生意的宿命论之外还要关注人的能动性。
他也愿意在“局部的方法”上进行细致地讨论,比如关于投资业务中最关键的决策流程,高瓴资本是怎样进化的,书中也做了详细交代。最初高瓴更加重视决策中的结论,讨论的目标是为了达成结论上的一致性,但很快意识到这种一致往往暗藏陷阱,出错概率很高。因此逐渐调整为在问题起点就共同讨论,让所有决策人拥有共同信息基础的方法,这样决策的重心就向过程倾斜,过程的重要性远大于结论,形成一个不断反馈的过程,而不是有结论后再反馈,因为有结论再反馈“需要克服更多人性弱点”。
梳理整篇书稿的结构的话,从寻找价值、投资哲学与修养,再到创新框架,是有完整的理论系统的。但作为读者来说,没必要将其当做教科书,按图索骥,也正如书中所说,现实中不存在教科书式的市场,更不存在教科书式的价值投资。不要存有通过《价值》解决“搞懂高瓴、定义高瓴”这类巨大无际的问题的妄念,更不要去读那类试图干燥化此书的文章,作为一个日渐成熟事业正在步入巅峰的投资人,他的职业经历了他人谁都无法替代的经验,也认真建立了认知系统与投资价值观,他的每个决策和洞察都是个体化的,如果你的确对高瓴、对张磊此人怀有巨大的好奇心,请买一本书回家,用属于你自己的方式把书中的内容敲成块状,或许你会发现,散落出来的每一块拼图反倒有其更大的阅读、思考价值。
2020年9月14日20:00,高瓴资本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张磊与奇绩创坛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陆奇,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斑马资产联合创始人及合伙人庄辰超,国仪量子首席执行官贺羽聊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