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山新市集,为啥这么火?

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周敏 通讯员 潘玉章

“这个风筝多少钱?”“两碗赤豆元宵,现在吃!”“套圈套圈,25块钱10个圈。”傍晚,扑面而来的热浪中,掺杂着桂花的清香。入夜,五彩灯光摇曳变幻,主舞台瞬间沸腾,演员们敲起鼓来唱起歌。

6月10日—11日,南京市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举办第二届西善民歌节暨第三届岱山新市集。连续两晚,岱山南路上70个美食摊位依次排开,60辆私家车敞开后备箱,10小时近70万元的营业额,足见当地居民的消费热情。

一个由街道组织的市集,为何能吸引老字号、新业态参与?是什么让百姓如此踊跃,既当消费者又当志愿者?疫情防控常态化,安全有序办好市集的自信和底气来自哪里?西善桥街道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品牌激发消费活力,用文化重构社交场景,在共建共享中提升治理效能。

夜色中的品牌效应

12日晚8点还没到,“甜品快闪”后备箱旁,满满6大盆提拉米苏全部售罄。老板娘小娴收拾妥当,在舞台边定心看起演出。而附近的烤串摊、咖啡铺、杂货架前,依然排着长队。

“3月份就有人来问,啥时候办?怎么报名?”西善桥街道商业部负责人叶丹说,街道5月底发出招募通知,两天内收到120余份报名申请,连麦当劳、四川酒家和安乐园这样的“大牌”都慕名找来。而在3年前,她和部门8名同事一条条街“扫楼”,一家家店动员,花了一个多礼拜才勉强完成“招商”任务。

岱山是南京最大的保障房片区,长期以来商业资源匮乏。2020年,响应南京市委市政府号召,西善桥街道策划首届新市集,初衷是补齐民生短板,满足群众消费需求,打造区域性商旅品牌。“一开始就有清晰的品牌定位,对参与商家品质和业态严格把关,绝不能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叶丹说,经营资质不合格、食品安全没保障的商户肯定进不来,3年来至少有近百家商户被拒之门外。

从“跪求摆摊”到“一席难求”,岱山新市集的格调越来越高,人气也越来越旺。“不敢相信,一晚上卖了四千多块!”黄娟的玩具店一度转战线上,有时一天都卖不出一件,但她没想到在大马路上却能热卖。同样在新市集找到信心的,还有清真李记。这家老字号早就想在西善桥开分店,但因疫情迟迟没能下定决心。这次市集还没结束,老板李永建就给叶丹发来微信——“下周详谈开店事宜”。

品牌的带动力超乎想象。新市集从第一届完全由政府主导主办,到第二届部分有实力的企业和机构协办,至第三届基本实现市场运作,规模和效益逐年扩大。两晚新市集办下来,10小时营业额近70万元,岱山南路周边餐饮店铺的营业额也跟着翻了一番。

家门口的文化符号

“同志们来打夯嘞,八人八个桩嘞,不怕流大汗嘞……”朴实的歌词、铿锵的旋律,引发全场大合唱。“这首歌,二十出头就在田里跟着唱了。”嘉业社区74岁居民张美珍说。

一曲“土味”十足的民歌,唤醒西善人的集体记忆。早在多年前,岱山一带就有“忙时农耕,闲时赶集”的传统。但随着城市变迁,农田菜园变成高楼林立的社区,传统的庙会也淡出百姓视野。

“重拾‘赶集文化’,绝不只为图个热闹。”西善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如铁认为,岱山片区既有原住民也有外来户,让他们和谐共生,文化是最好的黏合剂。正因为此,新市集既要保留原汁原味,也要办出特色新意。

文化的力量,让新市集有了新定义。夜幕下,非遗文化体验区人头攒动,秦淮灯彩、金银细工、金箔锻制,精细的手工活引得孩子们跃跃欲试;首度加盟的六朝博物馆展位,姑娘们换上汉服、梳起发髻,与传统文化来了场美丽邂逅;志愿文化服务区的义剪、织补、配钥匙服务,消失多年的老行当回到了家门口……传统民俗与新潮时尚跨界融合,“融”出一条连接新老西善人的情感纽带。刚嫁来西善桥的徐州姑娘李姝,忍不住跟老家的同学朋友直播炫耀:“像新潮的‘庙会’,也像线下的‘豆瓣’,人与人的距离一下就拉近了。”

随着岱山新市集迅速“出圈”,西善桥“文艺范”越来越浓。上周末,金陵美术馆“治愈”油画展移师至初见书房续展,首日迎来百余位观众;6月13日,由仪征市检察院出品的微电影在9424电影工园开机,部分镜头将在西善桥取景;黄村片区升级改造加快推进,一个生态型、园林般、开放式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呼之欲出。

火爆背后的“治理密码”

逛岱山新市集,一个现象引人注意:平均每晚近10万人参与,但400米长的主干道秩序井然,路面上基本不见垃圾。

“开集”前半个月,西善桥街道还在纠结:短时集聚大量人流,将给疫情防控、环境卫生带来巨大压力,这届市集还办不办?开了大大小小十多场会议,直至端午节前夕,街道终于决定:办!

“搁在几年前,想都不敢想。”西善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汪国勇说,早年在岱山走一圈,棋牌室、足疗店遍地开花,垃圾乱丢、车辆违停随处可见,居民文明意识淡薄,大型活动根本没法开展。撕去保障房片区“脏乱差”的标签,西善桥街道提出“理想教育小镇”治理理念,推进全民阅读、举办“向善家长学校”、请来全国知名教育专家……短短几年,岱山变了:不文明现象少了,文体活动丰富了,邻里间也开始熟络了。

“给我们3天时间,岱山能办一台‘春晚’。”西善桥街道文旅中心负责人郑磊信心十足。今年新市集上的35个文艺节目,全部由居民团队自编自导自演,现场百名志愿者都是当地居民。迅速提升的文明素养,正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强大合力。而这,也是街道敢在岱山举办新市集的最大底气。

在主舞台对面,平治社区公益品牌“彩虹屋”时有居民驻足——他们将旧衣物送到小屋,有需要的群众可自取。两晚下来,“彩虹屋”送出旧衣物300多件,又收到200多件。路过市民点赞:“无人看守、没人围观,这是我见过最有尊严的爱心捐赠。”

三载新市集,勾勒出“岱山新景”。西善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立说,喧闹的市集落下帷幕,但西善桥的基层治理探索仍在继续。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