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月份,在江西上饶,一位处在弥留之际的老父亲,向儿子交代了自己的身后事,不想入土为安的他,想用缸葬的方式飞升成肉身佛。
儿子在力排众议过后,按照老父亲交代的方式,将遗体存放在缸中。
并且他还单独开辟出一间房,妥善保存,静静等待父亲所说的一千天的日期。
开缸之后,父亲的遗体居然没有腐烂。
遗体神态安详从容,略带微笑,就像寺庙中得道的高僧一样,羽化飞升成了一尊肉身菩萨。
这位老父亲为何会想到用缸葬的方式,让儿子处理自己的身后事呢?他为何又有十足的把握,认为自己已经功德圆满,可以得道飞升呢?
这还得从这位老人的生前事迹说起。
潜心向佛
老人名叫林观荣,出生在江西上饶的一个小山村,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
他是一个勤勤恳恳的庄稼汉,一生都没有什么歪心思,小山村也民风淳朴。
林观荣老人居住的地方在灵山,是佛教信徒的朝拜圣地之一,山上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寺庙。
家境贫寒的老人林观荣,小时候经常吃饱上顿没下顿。
他闲来无事就会跑到寺庙中,听和尚们念经,照着他们的样子进行参拜和打坐。
从小就接受到浓厚的佛家思想的熏陶,这一定程度上也让林观荣养成了慈悲为怀的品格。
所以即便家里条件不好,林观荣在每逢重大节气时,还是会来到寺庙参拜,添添香火。
遇到了寺庙里的和尚忙不过来的时候,林观荣还会主动帮着和尚们扫扫落叶,搬搬杂物。
他的一些生活习惯也自小受到了佛家思想的影响。
首先,林观荣很少沾荤腥。
以前林观荣还会偶尔给家人们开开小灶,在外辛苦打拼后,买几斤肉让家人们打打牙祭。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林观荣的菜单里,便全部都是青菜萝卜了。
甚至是使用的碗筷,都得单独存放,不能沾上一点油沫。
林观荣的这一生活习惯也让其家人和孩子很是困扰,每次都要单独再给林观荣做一份。
但是,林观荣并未要求妻子和孩子跟着他一起吃素。
后来,他还搬到了寺庙和僧人们同吃同住。
其次就是自家孩子的名字,林观荣在和妻子喜结连理之后,妻子不久就生下了一个男孩儿。
为了给自己儿子取一个充满佛家禅意的名字,林观荣翻阅了很多佛经。
当林观荣看到这句“上善若水”时,他顿时茅塞顿开,给儿子取名为林上水。
林观荣希望,自己的儿子以后能够像流水一样,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在孩子出生以后,林观荣身上的担子就更重了,家中又多了一口人要养活。
但这也丝毫没有减少林观荣前往寺庙添香火钱的次数。
有时候,他甚至会带着自己的儿子一起,前往寺庙烧香拜佛。
说起林观荣老人生前最为令人自豪的事迹,莫过于他数十年如一日地为寺庙搭建起了一条石板路。
当时灵山寺庙处在接近山顶的地方,山路又是斗折盘旋,正常天气下路况还算将就。
但是一到下雨天,山路就变得极其泥泞,让人寸步难行,一不小心便会重重地摔倒。
坑坑洼洼的山路,也让不少前来诚心拜佛的人望而却步。
在一次偶然的机遇下,正巧前往山上寺庙准备用斋饭的林观荣,听到了一位老人和和尚的谈话。
老人在抱怨山路难行,她一把老骨头了,上上下下实在经不起折腾。
老人还表示,虽然自己一心拜佛,想要亲自到寺庙,但是以后也怕是有心无力了。
想要广结善缘的林观荣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虽然上山的路途并不远,但是崎岖陡峭的山路几乎让老人们寸步难行。
身为年轻人,林观荣还能克服路上的困难。
但为了让更多人能够亲身来到寺庙参拜,林观荣还是决定修建一条直通寺庙的石板路。
这样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正常的天气,老人们都会轻松很多。
但这可不是一项说干就能干的工程。
身无长物的林观荣,能够维持自家人日常的生活开支已经极其不易,根本没有多余的钱财用于修路。
不求任何回报,自然也没有人愿意加入到林观荣的队伍之中,从头到尾,林观荣都是一个人。
没有钱买石料,林观荣只好每天一大早,就到山脚下砸石头。
慢慢打磨成形之后,林观荣又把石头抬到通往寺庙的路上,就这样一层一层地铺开。
水滴石穿,巨大的工程在经历十年的风风雨雨之后,随着最后一块石料被稳稳地放在最后一级台阶之上,终于完成了。
2000多级石梯,把原本泥泞的土路变成了石路,村里人都纷纷称赞林观荣真是了不得。
缸葬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林观荣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他见证过寺庙里几位高僧采用了缸葬的方式,处理身后事。
并在千日之后,让弟子们开缸,见证高僧们修炼成肉身菩萨的这一时刻。
肉身菩萨随即被镶上金身,摆放在寺庙里同满天神佛一起,接受着世人的敬仰。
已经进入迟暮之年的林观荣,虽然没有正式出家,但是他的生活习惯已经和在寺庙修行的和尚无异,甚至每天比和尚起得还早。
每天都要花费一定时间念经打坐的他,又无偿为寺庙修建了一条石板路,他认为自己的一生可谓是功德圆满了。
所以他就向寺庙的和尚提出了自己也想采用缸葬的形式,死后修炼成一尊肉身菩萨这一想法。
这样的想法,在当时显得有些特立独行,不合常理,甚至引发了众人的反对。
缸葬又被称为坐化,是得道高僧才能采用的安葬方式。
没有正式出家斩断红尘的林观荣,自然就被寺庙的和尚拒绝了。
释迦摩尼就是在缸中坐化,才得道飞升,所以缸葬在佛教中的地位极高。
但正是因为缸葬并非一般人才能使用,林观荣才对此颇为向往。
他想像寺庙中的其他高僧一样,被人铭记,而不是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但到底林观荣只是一介俗人,就算与寺庙交好,僧人们也断断不会坏了规矩,让林观荣采用缸葬的方式。
僧人们认为,林观荣只是一个有佛缘的普通人。
既然是芸芸众生当中的一份子,自然也要同其他人一样,死后入土为安才好。
这样的想法在遭到寺庙僧人的反对之后,林观荣想从家人那儿得到支持,所以便又告诉了自己的儿子。
林观荣的儿子自小也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而是很是孝顺父亲。
他对父亲的话基本都是言听计从,一些难办的事儿也会尽力去完成。
可父亲想要用缸葬的方式处理身后事,这让思想略微保守的儿子林上水也犯了难。
周围的村民和儿子都觉得,父亲虽然劳苦功高,耗费了数十年时间为寺庙修建成了一条石板路,但是积累的功德还远远不够坐化飞升。
但一次突发的意外,却让林上水坚定了为父亲坐缸的决心。
在2000年2月份,年事已高的林观荣行走在乡间小道上时,突然眼前一片眩晕,径直倒在了路上。
儿子林上水慌忙赶到,才把已经昏迷的林观荣送到了镇上的医院。
医生给出的诊断是,林观荣患上了脑血栓。
虽然经过抢救,已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病人的情况极其不稳定,需要留院观察。
随时都可能撒手人寰的林观荣已经到了弥留之际。
发病之前林观荣没有过任何不适的迹象,家人们也觉得很是突然。
面对这样的噩耗,林上水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父亲,没有让他享受到几天好日子。
不能轻易挪动的林观荣,就一直躺在医院之中,半个多月过去了,却一直不见好转的迹象。
生命垂危的他,连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就在家人们都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林观荣却开口说话了。
林观荣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他唯一挂念的,就是自己一定要用坐缸进行身后事。
在把自己儿子唤到身边之后,林观荣用自己仅剩的一丝力气,交待着所有的事项。
不久之后,回光返照的林观荣就永远闭上了自己的双眼。
儿子也知道,这是父亲唯一的遗愿了,说什么他也要尽力完成。
“飞升成佛”
为了操持好整个坐缸仪式,身无长物的林上水可谓是用尽了一切办法。
他翻遍了整个村子,都没能找到一个能够容纳得下父亲整个躯体的缸子。
四处奔波之下,他才从一个朋友那里,得到了一个大缸子。
他还给这个大缸子配套了一个尺寸合适的小缸子,便于密封。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林上水挑选好了日子,想要让父亲尽快坐缸。
村里人都纷纷指责他大逆不道,不能由着老人胡来,入土为安才最为合适。
外人根本不肯帮助林上水完成整个仪式,寺庙的和尚也觉得普通人坐缸欠妥,并未给予丝毫的帮助。
在给父亲穿好寿衣,擦拭好身体之后,林上水把父亲的遗体放入了缸中。
让父亲安在缸中盘膝而坐之后,他又用事先准备好的木炭和石灰进行填充。
父亲的躯体全部被石灰和木炭覆盖之后,林上水便把两个缸子合起来,在交界处用浆糊进行密封。
并且,林上水还在自家开辟了一处10平方米左右的单间房屋,专门存放坐化中的父亲。
整个仪式结束过后,林上水还对整间房屋进行了完全的密封,静静等待着父亲交代的一千天日期到来。
惴惴不安地等待了快三年之后,2003年11月29日,林上水开始了开缸仪式。
他很担心父亲已经化为一堆白骨,整个坐缸就是一场哗众取宠的笑话。
但当林上水揭开缸子,他惊奇地发现,父亲脸上略带微笑,神态安详,躯体也保存完善。
之后,他又叫来了工人为父亲塑造金身。
但由于家中并没有多余的钱财,无法像寺庙中的肉身菩萨一样,贴上金箔,所以林上水让工人直接使用石膏代替。
石膏牢固过后,林上水又做了一个附身像在旁边,为父亲寻找供奉的场所。
林上水的家是一个普通的二层楼房,他只好把父亲安置在二楼的大厅里。
他也按照林观荣的遗愿,每个月定期为他烧一些纸钱过去。
林观荣的遗愿,儿子林上水也是不留余力地完成了。
对于一个普通人,为何能像功德无量的高僧一样,坐化成为一尊肉身菩萨,其实也有相关的科学依据。
虽然佛家认为,只有修行到一定境界,才能突破肉体的限制,坐化飞升。
但是,在整个坐缸过程中,采用的一些手法也能促成这一结果。
石灰粉和木炭都能吸收水分,一定程度上充当着干燥剂的作用。
在没有水分的环境下,微生物很难繁殖,就像金字塔中的木乃伊一样,成为了一具干尸。
而且生石灰遇到水之后,会释放出热量,即便是尸体内部含有了水分,在遇到生石灰之后,也会快速蒸发。
缸子里的水分也就越来越少,细菌们也就失去了繁殖的必要条件。
六祖慧能的肉身,经过了千年,还保存完好。
肉身菩萨的形成,一方面是生前确实对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了一定的功德和佛缘,另一方面也是死后坐缸仪式的促成。
林上水在整个过程当中,始终按照着父亲的指示,是一名孝子。
但也有不同看法的人,认为林上水是愚孝,根本没有考虑到外人的看法。
《礼记》也有言:“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林上水完完全全做到了这一点,我们也要善待家中的老人,千万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活在当下,珍惜还在眼前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