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郑青亭 北京报道 当地时间7月13日,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联席主席比尔·盖茨通过个人博客宣布向该基金会捐资200亿美元,超额兑现了他和前妻梅琳达·弗兰奇·盖茨在去年夏天做出的捐资150亿美元的共同承诺。基金会前受托人、“股神”沃伦·巴菲特上个月也向盖茨基金会捐资31亿美元。这两笔捐资将使盖茨基金会的总资金达到约700亿美元。
根据彭博的亿万富翁指数,比尔·盖茨的净资产估计约为1130亿美元,目前位列全球第四大富豪,他的大部分财富都与微软的股票挂钩。但他并不打算永远排名那么高。“展望未来,我的计划是把我所有的财富都捐给基金会,而不是花在自己和家人身上。”他在博客中说,“我的排名会下降,最终退出世界富豪排名。”
“在基金会之外,我针对美国的医疗保健问题做了一些捐赠和投资,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症。通过突破能源风险投资基金(Breakthrough Energy),我将继续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进行投资和捐款。总的来说,我希望这些领域的工作会赚钱,这些收益也将流向基金会。”比尔·盖茨说。
他强调:“我给这些钱根本不是牺牲。我很荣幸能够参与应对这些巨大的挑战,我喜欢这份工作,并且相信我有义务以能够为改善生活产生最大影响的方式。将我的资源回馈社会。我希望其他拥有巨大财富和特权的人也能在这一刻站出来。”
同日,基金会宣布,计划到2026年将年度赠款支出提高到每年90亿美元,较新冠疫情之前提升50%。这得益于比尔·盖茨、梅琳达·弗兰奇·盖茨和沃伦·巴菲特20年来对基金会的捐资,包括他们近期做出的新承诺。
这一决定旨在帮助应对不断加剧的多重全球危机,包括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疫情。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在过去20年间在消除可预防疾病、改善教育、实现性别平等和减贫等领域取得的进展陷入停滞或倒退。盖茨基金会理事会完全赞同提升年度赠款支出的计划,这将助力基金会的合作伙伴加快从新冠疫情中恢复,在现有关注领域内重新取得进展。
基金会首席执行官马克·苏斯曼表示:“比尔、梅琳达和沃伦无慷慨捐资使基金会有能力帮助应对全球健康和发展领域现在和未来的重大问题。他们的捐资以及理事会关于运用这些资金应对当前挑战的动议,将帮助我们进一步扩大我们的变革性项目、伙伴关系以及成果。”
新冠疫情、通货膨胀、俄乌冲突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导致全球的不平等情况加剧,这亟需慈善、政府和私营部门加快应对步伐。
比尔·盖茨说:“尽管过去几年全球遭遇巨大挫折,但我看到世界各地的人们展现出的非凡勇气和奉献精神,我相信进步是可能的。但这个时代的多重危机要求所有人付出更多努力,为此我增加了对盖茨基金会的捐资,帮助基金会将年度赠款提高到90亿美元。我希望通过更多捐赠帮助人们减轻目前遭受的痛苦,促进基金会实现让人人都有机会过上健康而富有成效生活的愿景。”
梅琳达·弗兰奇·盖茨说:“慈善事业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帮助世界从新冠疫情中恢复并进行系统重建,以改善脆弱人群的状况。二十多年来,盖茨基金会与富有远见和专长的各类伙伴们建立了广泛的合作,旨在加速进步并让进步成果惠及所有人。新增的赠款支出将用于支持合作伙伴们的重要工作,以促进更公平、更包容的复苏,建设一个更健康、更平等的未来。”
新的捐资将促使盖茨基金会加大对现有关注领域的投入,包括以中低收入国家为重点的全球健康和发展、性别平等和教育项目,以及在美国的教育和经济流动性领域的工作。盖茨基金会的年度预算需要得到理事会的正式批准;全体理事已原则上同意到2026年将年度赠款目标提升至90亿美元。
2006年以来,巴菲特已向基金会捐资357亿美元,约占基金会总资金的一半。他的捐资促使基金会在农业、普惠金融和美国教育等新的领域推动关键创新的产生和普及。这些捐资还使基金会大幅提升了对多边组织的支持,包括抗击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全球基金、全球疫苗免疫联盟和全球根除脊髓灰质炎倡议。2002年以来,这些多边组织共拯救了近6000万生命,并在全球范围内基本根除了脊髓灰质炎。自1994年起,比尔·盖茨和梅琳达·弗兰奇·盖茨已向基金会捐资390亿美元。2000年以来,盖茨基金会共支出792亿美元赠款。
盖茨基金会通过资助研究、开发和能力建设,并与多边组织及地方机构合作交付成果和服务,推动实质性的改变。新的挑战促使基金会调整工作重点,赠款支出也随之增加,2019年的年度赠款已接近60亿美元。过去两年来,基金会还向性别平等事业承诺投入21亿美元,为推进全球营养事业承诺投入近10亿美元,并为抗击新冠疫情承诺投入了超过20亿美元。
比尔·盖茨与梅琳达·弗兰奇·盖茨于2021年5月联合发布声明,宣布结束长达27年的婚姻关系。为了防止两位联席主席在离婚后无法共事,基金会曾表示,如果他们中的一方在两年后认为他们无法在基金会的工作中合作,梅琳达·弗兰奇·盖茨将辞去联席主席和受托人的职务。根据协议,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梅琳达·弗兰奇·盖茨将从比尔·盖茨那里获得“个人资源”,用于完全独立于基金会的慈善工作。
(作者:郑青亭 编辑:李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