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小明 编辑排版:崔贯利
小明语录
亚里士多德早就注意到,有些天生的奴隶变成了主人,有些天生的主人变成了奴隶。
心理上屈从于客观现状且心安理得的人,在被封装的罐头里过了一辈子。
去年深圳中学招收了一大堆顶级学府,清华北大外国留学的博士。结果今年收入水平大大下降。
于是在我们的学习群里面就在讨论到底文凭有没有用的问题。有人说:学历的高低决定了未来的前途。
关于这些问题,小明给大家统一答疑如下。
01
看问题的眼界很重要
首先,这个世界大多数人看问题都比较浅,正是因为如此,所以社会永远都会构成一个金字塔,看问题比较浅的一定是绝大多数人。
要想实现阶层的晋级,一定得有与大众不同的认知,你才会有机会,你的孩子才会有机会。所以给大家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当一个时代绝大多数人都去挤着做的事情,那很可能就不适合你的孩子了。
第二,如果你的孩子不是学习很轻松,就可以考上双一流大学,那么对他来说,付出如此多时间精力,却得到一个学历,其实是一点儿都不划算的。
因为现在就是双一流大学,也都找不到什么特别好的工作,这就说明走学历这条路花费的代价和他的收获是完全不成比例的。
相反如果你的孩子本来就不是那种特别轻松,能够获得学历的人,再去费这么大的功夫,那就更不划算了。
很多孩子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文凭没有多高,反而被逼成了某种心理疾病,吃了一大堆的药。或者被逼成了低欲综合症,完全失去了社会的欲望,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偿失。
如果他花费这样的时间、精力,他去朝自己确定下的某一个方向进行努力的话不管是他的生活质量还是他的身心健康水平,都会比上面的选择要好的太多了。
02
看问题一定要看透
第三,凡是谈到儿童教育问题,必须着眼于未来,你们现在看到不少60后,70后有较高学历的有好的工作,那是因为60~70后本来就是一个靠学历安排工作的时代。
60~70后掌握了目前社会绝大多数最好的资源,当然你会觉得这些人好像统计分析出来学历高收入就高。
到了90后之后,绝大多数人都会有机会获得一张大学毕业证书。等这些人再过二三十年,他们接了70后班的时候,你再看一看,你就会明白了,学历已经变成无关轻重的一个指标了。
因为所有人都有基本的学历,所以社会必然会通过其他方面再去分配资源。
第四,假如你在60~70后内部你再去做一个统计的话,你就会发现所有的60~70后如果进行生活质量的对比的话,学历仍然没有起关键作用。
整整拉开这两代人生活质量的是:你有没有在20年前买房,15年前买房,十年前买房,五年前买房,这四个时间点就决定了你现在的生活质量。
特别是你有没有在20年前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买房。而20年前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买房,事实上和文凭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看问题一定要看透,如果你们不具备一眼看透本质的能力。说实话,你们根本就没有能力去给别人进行任何指导。
因为中国从七八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四十多年整个社会财富的分配,其实是按照房产进行分配的,这是最重要的调节收入的杠杆。
也就是说不管你学历高还是学历低,你只要在该买房的时候买了房,你就会活得很好,你只要在该买房的时候没有买房,你就会活的很差,这是最直接的生活质量杠杆。
03
培养看问题的眼光
第五,当你们想要去辅导儿童教育的时候,你就要明白现在的00后这一代人,甚至现在的10后这一代人再过30年之后,社会调节富的杠杆是什么?
看问题,如果不能这样去分析问题,不能这样去看到本质,你们做儿童教育只能给别人瞎指挥。
如果一个心理教育工作者不能看到十年之后只能看到现在,甚至眼光看到的是过去,那都不算是一个合格的心理教育工作者。
那么十年之后,20年之后,社会财富调节的杠杆又是什么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在我们去年的微学大《组织行为学》里面讲过,在我们的《互联网心理学》这本书里面也讲过,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
要想获得一眼看透本质的能力,要想看到30年之后的财富杠杆,你们必须得具备全方面的知识,不要想着得到一个简单的答案,你们要培养的是自己看问题的眼光。
点一点,听小明老师系列微课→知识店铺
小明 · 语录
每个人都只能属于她自己,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借口剥夺,哪怕是家人,亲人,哪怕以爱的名义,怕失去的名义,为孩子着想的名义。
孤独的存在,也是自立,自尊,自信的附属物,是一个人成熟的另类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