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炫富、专业领域需认证,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出台!直播乱象如何治?

为进一步规范网络主播从业行为,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6月22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印发了《网络主播行为规范》(下称《规范》)。

从内容来看,该《规范》共18条规定,涉及31条具体的禁止行为,涵盖了网络主播的行业认定、要求实名注册、依法纳税、禁止炫富、假吃暴食、炒作社会热点、发布虚假广告等,对平台和经纪机构的审核责任,也同样提出了具体要求。

其中,新《规范》所提对专业领域网络主播的资质认证、不得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炒作等规定,引发了较强社会关注。就此,一名“兼职”网络主播的职业心理医生,向红星新闻记者讲述了他所看到的“专业领域直播乱象”……

禁炫富、专业领域需认证,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出台!直播乱象如何治?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图据国家文旅部官网截图

专业领域主播需审核资质

职业心理医生主播:给错误科普正本清源

相比于过去,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本次新发布的《规范》中,第13条成为一大舆论关注的亮点。其中指出: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个人认为这项规定的落实大有必要。”张和(化名)是一名在某直播平台平台拥有近五千粉丝量的心理咨询咨询类主播。而他在现实生活里,则是北京某三甲医院的执业心理医生。

张和告诉红星新闻,自己之所以萌芽了利用业余时间讲解心理学相关知识,初心就来自于要为网络世界的错误科普进行正本清源。

“看到太多情感博主打着心理学的旗号,分享所谓的心理治疗,甚至开始盲目帮助他人测评抑郁症的有关视频,而目的只是为了售出所谓的心理测评表,或者蹭流量涨粉丝。”作为一名心理学毕业的博士、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认证的张和,对于网络上错误给予他人心理干预的行为表现出了担心。

“心理干预不是简单的情感帮助,错误的指导尤其是对青少年,往往会贻误他们救治的时间,专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才对。”于是,在2021年下半年,张和在直播平台认证了身份,开始每周一次短视频科普心理学知识,不定期进行一次直播,免费帮助他人进行简单的线上问诊。

但认证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我们作为职业医师,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向单位报备。”张和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几乎每一名医生要在网上开直播,都需要经过单位的审批,甚至发布的内容一些单位也会参与审查。“你在公开场合,代表的早已不再是你自己,而是整个医院,整个行业在发声。”

据张和介绍,为了通过审核,他先后向供职的医院提供了自己开设网络直播的原因、计划等多份报告,在拿到单位审批后,方才在直播平台完成了线上的身份认证。

禁炫富、专业领域需认证,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出台!直播乱象如何治?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张和的职业认证

“线上平台认证就简单很多,只需要实名认证,提供在职或从业证明、从业资质证明,比如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身份证信息即可。”

红星新闻记者也在抖音用户页面发现,要申请个人或企业机构的官方认证,首先需要提供本人手持身份进行,同时,在职业认证上,目前涵盖了美妆、传统文化、医疗健康、财经、金融、法律等23个类别,其中绝大多数诸如医疗、财经、法律等均需要上传职业资格证书。

作为行医多年的职业心理医生,张和常常会对网络上一系列情感心灵主播不负责任的发言感到愤怒。“好比抑郁症和抑郁倾向,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但很多人混淆视听,对大众传播错误认知,甚至一些主播还向本不需要就医的人提供各类保健品,这是很不负责任的行为。”

每每看到这样的直播或短视频,张和总忍不住会在留言里或者直播间里和主播发生争论,但最终他也只能点击举报收场。“平台封禁了视频,但过不久你还是会继续看到这个主播换个号继续宣传错误的认知。”

专业领域严格身份认定背后

专家:建议采取身份复合验证制

事实上,要求对相关特别领域人才的身份认证规定,本次《规范》并非第一次提出。

2021年1月,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下称《规定》)中,第9条已明确指出:

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对申请注册从事经济、教育、医疗卫生、司法等领域信息内容生产的公众账号,应当要求用户在注册时提供其专业背景,以及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获得的职业资格或者服务资质等相关材料,并进行必要核验。

“认证完成不代表就确保了传递的信息都是合理合法的,这才是主要症结所在。”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律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朱巍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从目前来看,平台对身份认证这一方面的工作已经在全面开展,但眼下一大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被认证的人员,却讲着非本领域的解读,好比一个搞历史研究的人员,却带着个人色彩,偏颇地讲解时事政治,这其实更加难以监管。”

因此,在朱巍看来,平台方面的监管责任,不能只局限在对身份的审查上,还需要加强对内容的审查上。

同时,朱巍也指出,在身份认定上,平台也应该采取复合验证制度,对个人身份和相关资质进行不定期或者多维度的交叉验证。“比如一名医生被吊销了职业资格,那么平台的认证就应该及时取消。”

禁炫富、专业领域需认证,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出台!直播乱象如何治?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某平台的职业认证界面

红星新闻记者查阅发现,上述《规定》第8条也曾表明:

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应当采取复合验证等措施,对申请注册公众账号的互联网用户进行基于移动电话号码、居民身份证号码或者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方式的真实身份信息认证,提高认证准确率。发现相关注册信息含有违法和不良信息的,应当依法及时处置。

在朱巍看来,眼下针对网络直播这一新兴行业的监管与法律法规约束已然逐步健全,接下来就是进一步的落实和责任的落实,尤其对身份认定和内容审核的加强,才能真正保护好受众的知情权。

而对于新《规范》出台,包括快手、B站、微信视频号等平台,近日公开回应《科创板日报》表示,目前平台对于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等领域的主播,已普遍设有认证或者“加V”上的资质要求。对于新规中要求的“执业资质”,如后续有相关具体的明确要求,将严格予以执行。

不对社会热点进行炒作如何理解?

专家:不得炒作和不得讨论是两个概念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规范》第14条在说明网络主播的禁止行为中,第16条系要求主播不得对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进行炒作或者蓄意制造舆论“热点”。对此,部分网友质疑,这是否侵害了公众的话语权和知情权?

就此,朱巍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不允许炒作和不允许讨论,完全是两个概念,任何一条法律法规都不会规定公众对某一事件不可发声,只是不允许蹭流量般的恶意炒作。”

朱巍解释称,第一方面《规范》针对的群体是网络主播,而非所有公众,所以从主体层面看,公众话语权被剥夺的说法已然不成立。

红星新闻记者同时查阅发现,如在上述《互联网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第4条也明确鼓励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注册运营公众账号,生产发布高质量政务信息或者公共服务信息,满足公众信息需求。

禁炫富、专业领域需认证,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出台!直播乱象如何治?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图据国家网信办官网截图

但同时,该条规定也明确:公众账号信息服务平台和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序良俗,履行社会责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产发布向上向善的优质信息内容,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维护清朗网络空间。

那么,该如何去定义“炒作”?朱巍举例称,如在讨论俄乌局势上,人们享有平等的发言权,但这需要基于完整的事实来进行论述和评价。但如果涉及到攻击两国人民、侮辱两国文化、恶意带节奏的行为,那么就属于“炒作”。而这样的行为,是始终都不会被允许的。

专家:31条禁止行为

是其他相关法律的“行为底线性”补充

《规范》第十四条指出,网络主播在提供网络表演及视听节目服务过程中,不得出现31种行为,其中涉及恶搞英雄形象、假吃暴食、炒作社会热点、发布虚假广告等。在朱巍看来,这是本次新出台《规范》的一大亮点之一。

“明确提出了31种禁止行为,这在过去规范网络主播行为的相关文件中,尚属首次出现。”朱巍告诉红星新闻,本次推出这31条禁止行为,或许是一次更为详实且重要的风向标准。

红星新闻记者查阅发现,针对互联网乃至直播平台的法规中,诸如《网络安全法》《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均提出了对诸如违反公序良俗的治理办法,但在朱巍看来,新的《规范》提出的31条禁止行为,则可作为上述政策法规的“行为底线性”补充规定。

朱巍认为,本次新《规范》对网络主播的管理所涉及的范围和方面均有所拓展。“我认为已经不再只是对网络主播行为上的规范,甚至还涉及到诸如不正当竞争、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纳税义务等多个方面。”因此,在朱巍看来,本次《规范》是一次综合性的,以网络为主业的从业者所相关的行为准则。

“我们虽然说法律是最低行为准则,但有时法律缺少更具有针对性、更详细的认定和标准判断,所以才需要更多部门的条例进行补充。”朱巍解释称,新《规范》一方面给出了更详实的参考标准,另一方面,是使用更直白的语言来进行诠释:“包括使用生理痛苦、歇斯底里等词语,这在法律中是很少见到的,但在新《规范》中它就对法律中所提及的公序良俗的具体形式作出了解释。”基于此,朱巍认为,新《规范》就更类似于一份对网络主播行为认定的司法解释。

朱巍认为,《规范》中还涉及到了具体的处罚机制。朱巍解释称,包括新《规范》提及的黑名单制度等、封号主播不可复出等等,均有更为详细的规定,这也同样是一大进步。

朱巍提出,《规范》出台具有及时性。他表示,《规范》的要求直指网络直播带货引发的新社会乱象,包括流量至上、饭圈文化、侵害消费者权益、低俗媚俗表演、网络暴力等等,而新的《规范》都作出了及时的来自国家层面的规范性回应。

红星新闻记者 杨雨奇 吴阳 北京报道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