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300万因心血管病死亡的患者中,50%都与高血压有关。更是有人已经服用降压药多年,却依然心梗了。因为,很多人可能犯了同一个错误——用错了降压药。
案例:
周先生46岁,高血压多年,服用降压药也有7年时间,但今年突发心梗。这让一向自认为血压控制得“很好”的他很不理解。而他服用降压药的方式,可能很多人都在这样做。
周先生确诊高血压后家里就准备了血压计,偶尔测量一次血压降至正常范围,他就停药,而过一段时间血压又高了,于是再吃药,有时候血压高到210/150mmHg,他还会多吃一粒降压药。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精准降压”,降压药该吃吃、该停停。然而,他却不知道自己犯了服用降压药、治疗高血压的大忌。
降压药吃吃停停,你的血管经历了什么?
周先生在血压高时吃药、低时停药,看似“精准降压”,实则危害极大,甚至百害而无一利。
当血压高或有症状时开始服用降压药物,在药物作用下血压很快就会下降,当某次血压测量正常后就停药,这时由于没有降压药物的抑制,血压很快就会再次升高,甚至会超过前期最高血压,这也是出现血压一次比一次高的原因所在。
周而复始的血压剧烈波动会使动脉内膜损伤,通透性增加、脂质沉积,继而引发血管硬化、斑块形成。与此同时,血管的病变又会把血压向更高的水平推进,进而又会导致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循环往复不断相互影响加重病情,最终可导致心肌梗死、脑梗死、肾功能损害、猝死等严重后果,危害极大。
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物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消除高血压症状、把血压数值降下来,更重要的是维持血压的正常平稳状态以及在此基础上降低靶器官损害和远期并发症,延长寿命。
因此,周先生这种“精准降压”其实是一种危险行为,着实不可取。
高血压,50%的心梗与它有关
高血压与冠心病、心肌梗死关系密切,中国心肌梗死相关研究表明,51.2%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
正如前文所诉,长期血压升高和血压的剧烈波动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而发生在冠状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就是我们常说的冠心病,当血管病变进一步进展出现狭窄、闭塞,就可能会导致心肌供血、供氧不足,甚至出现心肌梗死。
其次,血压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心脏就需要用更大的力量才能把血液泵入外周,长期如此就会导致左心室肥厚、心肌间毛细血管损伤,加之肥厚心肌的氧耗量增加,这时如果冠脉血管有狭窄或闭塞,就极易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
最后,血压的骤然升高也是心肌梗死的重要诱因,血压骤然升高可能会导致原有的粥样斑块破裂、脱落,形成血栓,阻塞冠状动脉,引起心肌梗死。
高血压如何不给心脑血管添麻烦?
想要高血压不给心血管添麻烦,只需要长期保持血压正常平稳即可。高血压患者该怎么做呢?建议从以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生活方式干预
生活方式的干预在任何时候对任何高血压患者都是合理、有效的治疗。
其主要措施包括:
控制钠盐的摄入量,减少食用腌制品、调味料等含钠盐较高的食物;
适当增加富含钾的食物,如绿叶蔬菜、水果等,同时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食物种类丰富及数量充足;
控制体重;
不吸烟,避免吸入二手烟;
不饮酒,如饮酒应少量并选择低度酒,避免饮用高度烈性酒;
适当运动,每周运动4~7天,每天累计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步行、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
保证睡眠,保持心理平衡,减轻精神压力等。
2、长期药物治疗
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应根据高血压患者的总体风险水平予以降压药物治疗,同时干预可纠正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等临床疾病。高血压一般需要终身治疗,且治疗方法个体化,医生会根据合并症的不同、药物的疗效、耐受性、个人意愿等选择合适个体降压方案,这也意味着别人的降压药物并不一定适合自己,因此高血压患者切勿自行停药及更换药物。
3、坚持血压监测
高血压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做好血压水平的监测。对于初诊高血压或出现血压波动情况,要坚持每日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为医生评估病情及调整用药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对血压控制良好的患者,可改为每周测量一到两次,也应做好记录。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每次血压测量时要连续测三遍并计算平均值,建议早上或服用药物前测量。
4、定期复诊
高血压患者要定期回医院复诊,评估血压控制情况,了解有无药物副作用的出现,检测危险因素的控制情况,有无肝、肾损害及心功能改变,有无心、脑、肾、眼等靶器官受损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