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2022年平果欢乐朋友节暨全民招商行动启动仪式举行当天,在“创新集市好物大集”展区,30个展位中有一个似画非画的编织物件,引来不少游客围观和问询。似画,是指它以画框的形式挂墙上,框内是构图复杂、色彩多变的生动立体画面;非画,是作品由人工用毛线在木棍架上编织、刺绣而成。这些作品的作者是微信名为“小马造物”的“90后”姑娘马君。
马君编织的这些作品,曾5次入展自治区(省)级以上艺术作品展,目前在广西仅她以此独创的艺术形式编织出这类手工艺品。
▲马君在作品展上留影。
2016年,马君从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百色市平果县工作,任新安镇中心小学美术老师。马君自幼受家训,耳濡目染母亲染布制衣手艺,业余画家的父亲做蛋糕生意时追求艺术造型,她长期观察不时帮手,渐渐爱上手工活。学美术专业后,更爱琢磨艺术造型。
一次,她在网上的“手工客”看到一种名为“曼达拉”的壁挂物件,介绍词很潮:“曼达拉,上帝之眼”“曼达拉编织,在佛教中就是明心见性之意”。马君被深深吸引,这物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如此精美,仅需“竹签”“各色毛线”2种原材料,再加上剪刀、水消笔、胶枪3样工具, 42步可做好。马君专注看完,第二天就下单买原材料和工具。
备齐材料,课余时间马君就依葫芦画瓢编织。起初手生,工作又忙,颇费周折,无数次失败尝试,失败作品挂满宿舍墙上。小姑出嫁后,马君又把小姑的闺房改为工作室,回家也编,挂满了墙壁。就这样,到了2019年2月,火候差不多了,才在“小马造物”微信朋友圈晒作品,赢得很多点赞。同年,学校举办艺术节,马君找了10几个小学生一起做,展示了20多个试验作品,在校园引起轰动。
▲马君给学生示范编织“曼达拉”。
▲学生正在编织“曼达拉”。
不久后,马君调到平果第十三小学任美术教师。在县城,马君跟各学校的美术老师一起探究“曼达拉”的创新方法,更加有意识地融入广西壮族元素,她独一无二的编织工艺作品让她在平果小有名气。2020年5月,平果撤县设市艺术展,马君“壮意”系列作品入展,独特的艺术类型让她脱颖而出。马君说,那段时间,她参加了好几个市级艺术展,名气大增。2020年11月,学校专门给她开设特色课程,4个班涵盖一到六年级(四到六年级作为一个班),每班约30名学生,每周一节课,广受师生欢迎。马君身边聚拢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同事,她们一起交流研究民族文化创新方法,彼此碰撞火花,《铜鼓神音》《熠熠生辉》等系列作品由此应运而生。
马君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壮族铜鼓鼓面,壮族蛙图腾,壮族头饰、服饰、花边造型,花山壁画中壮族先民载歌载舞图形等,她通过互联网查阅、实地观察等,创造性地编织出一个个绚丽多姿、极具韵律、充满节奏感的图形。其中,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期间创作的《铜鼓神音》系列作品,取意于壮族先民通过铜鼓沟通人神,祈雨求神保佑丰年,创造性编织壮族铜鼓鼓面,边沿是花山壁画中壮族先民载歌载舞图形,主体采用有形图形与外散的纹饰,极具节奏感地表达无形的铜鼓声韵,抽象而又具象地表达了壮族人民歌颂祖国盛世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熠熠生辉》充满热烈、开朗的民族格调,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2020-2021年,马君作品获广西工艺美术作品(旅游工艺品)“八桂天工奖”金奖,而后又入展广西艺术展。
2021年,马君受邀入驻平果市文联名家工作室,创建“壮意工艺美术工作室”,每逢周末,免费给广大编织爱好者和学生体验编织制作技艺,为手工编织薪火相传,培育艺术种子。马君让“曼达拉”这种源自拉丁美洲土著的异域编织工艺实现广西化、壮族化,为广西编织工艺添加了一个新品种。
责编:黄 云 | 审核:韦颖琛 | 复审:梁 晴 | 监制:韦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