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爸爸见女儿做作业不认真,火气上来,便开始大声训斥女儿,一旁的儿子急的团团转,听到姐姐哭,也跟着哭了起来,一面跑到爸爸跟前,伸手去够爸爸的嘴,想要让爸爸不要再发火,不要再生气,转身又赶紧回到姐姐身边给姐姐擦眼泪。
当听到爸爸说:“再这样我就把你的书撕了,不要你读书了,你信不信!”
弟弟听了更是急得跳脚。
爸爸质问姐姐:“我说的话你不听,不管用了是不是?”弟弟连连帮姐姐答到:“管用,管用。”
回头却见姐姐仍旧没有拿起笔来写作业,又听到爸爸的一声怒吼,弟弟马上哭着跑到姐姐跟前把笔塞进姐姐手里,“姐姐快写,不要让爸爸再说你,快写!”
整个过程中,姐姐只是伤心地望着爸爸,默默地抽泣着,像是在做无声的“反抗”。
很多时候,当孩子的表现跟不上我们的要求时,父母就容易压不住火,甚至激动地说出一些威胁的“狠”话来,事后又内疚不已。
第二天当这个爸爸,再看头天被妻子偷拍下的视频,虽是七尺男儿,也偷偷地抹起了眼泪,觉得非常对不起孩子,最后把女儿叫过来,女儿跑来抱着爸爸,嘤嘤地哭起来,爸爸一双泪眼里全是心疼和自责。
不少网友在大赞弟弟是个暖男的同时,也表示太能理解爸爸的感受了,简直就是自己日常生活的写照。
网友A:“我每次训完孩子后也是后悔万分,懊恼又心疼!”
网友B:“我家每天都陷在怒吼、内疚、再怒吼、再内疚的死循环里!”
01
父母虽然比起孩子来做事更妥帖,思虑似乎也更周全,但正是因为和孩子在对事物的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程度上有偏差,常用自己的主观判断来确定孩子应该达到的状态和水平,如果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理解的太吃力,耗时太长,父母就容易失去耐心,变得急躁。
在这种状态下,心情越是无法平静,就越无法理智地去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事情,所以说出的话有时就直奔着怎么“刺痛”孩子而去,以为让他们感觉到“痛”,就能变得专注、自觉,当时的父母是把结果当作了自己的第一关注点。
可当事后,我们情绪的那个高峰已经过去,心情慢慢的趋于缓和,我们开始把关注点回归到孩子身上,回归到亲子关系上,去反省孩子在其中可能受到了伤害,我们就开始内疚——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被伤害,但现在那个伤害孩子的人却是自己。
02
但人无完人,现实中的父母不可能是超级英雄,把什么事都能做得面面俱到。
偶尔一次的内疚也有它的好处,它是一种自我觉察后的反应 ,它能让我们发现我们的哪些行为点与自己的真实意图、自我的价值观产生了冲突,是自己内在所发出的对自己批评的声音,这些声音往往最能触动父母心中的“痛点”,而这些"痛点"后面隐藏着的也正是父母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03
内疚并不可怕,用什么样的态度走出内疚才是最重要的。
父母心里那些柔软的部分,恰恰才是应该展示给孩子的,里面包含着父母对孩子的爱与关怀,它能强化与孩子的联结,以及孩子在这个家庭里的安全感。
但有时候父母总是拉不下面子,不愿意把自己柔弱的一面让孩子看见,更不愿意向孩子说声道歉,只是任由自己的内心去做挣扎,而不采取行动,只会让刚刚发生的那一幕成为自己和孩子之间的一个“心结”。
这个心结也可能成为下一次训斥孩子时,情绪激动的导火索——因对自己之前的错误耿耿于怀,而让自己陷入那种为了掩盖自己心中的不安从而对孩子更苛责,之后又开始内疚的"死循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