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单小时10元! 共享充电宝充10次能买一个、单车骑一次比坐公交还贵! 共享经济为何难实惠?
最高单小时10元! 共享充电宝充10次能买一个、单车骑一次比坐公交还贵! 共享经济为何难实惠? 2021年03月28日 14:24 看看新闻KNEWS
最近一段时间,共享设备因为涨价频频登上热搜,引发消费者吐槽不断。
用一次充电宝,价格比原来翻了翻!
骑一次共享单车,花费甚至超过乘公交!
从“白菜价”到“吞金兽”,共享设备的这轮涨价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共享充电宝又集体涨价了!
最高1小时10元 用10次都能买1个了
商场、餐厅、地铁站……不知不觉间,共享充电宝已经成为日常消费场景的一部分,遍布于各大商场、餐厅、地铁站甚至医院等场所。它的出现让消费者缓解了手机等移动设备的电量焦虑,还能帮助商户实现导流之余有了分成。
在这个市场,四家头部企业分别是街电、小电、来电和怪兽。它们在规模不断做大的同时,却不约而同地悄悄一起涨价了。
有用户发现:“充两三个小时原来只要2、3块,现在却要12块!”请算下这是涨了多少?
据悉,在商圈和医院等特殊场景用共享充电宝充个电每小时3-4元,而酒吧夜店等娱乐场所每小时则高达10元。除此之外,使用充电宝的封顶价格更让人咋舌,每24小时封顶价24--40元,总封顶价99元,都赶上买一个移动充电宝的价格了!
有的消费者就吐槽道:“我最高一笔用了99元,因为当时没有还成,有一次我就是从浦西找到了浦东才还到的。”
那么,涨价是因为进场费涨了吗?面对消费者的质疑,企业的回应是:缺钱。一来抢占市场花出去的巨额补贴需要回本,二来疫情影响、进场费涨价等,都增加了运营成本。
然而,共享充电宝真的缺钱吗?看看新闻Knews记者调查发现,共享充电企业的运营模式主要有直营和代理商两种。在代理模式下,企业会招募加盟商,由加盟商购买柜机负责运营,企业只需提供区域授权书和软件系统,就可收取分成。所以企业不仅不亏,简直可以说是一本万利!
进场费到底涨了吗?记者再度走访了上海核心商圈的多家商户后获悉,入驻商户一般都没有进场费,主要是谈分成,而给商户的分成还有下调的趋势。比如一家位于核心商圈的花店老板就告诉记者,充电宝运营企业给他的分成随着使用频次的提高,反而从九一降到了七三。
记者通过走访大型商场和连锁集团了解到,商场会收取一次性进场费,保护协议的价格会更高一点。另外,目前北上广深的投放已经接近饱和,优质场景更是一位难求,所以不排除部分渠道和点位的成本有所抬高。
不过,即便进场费有微涨,却不影响共享充电宝的盈利能力。以怪兽充电为例,今年3月公布的招股书显示,2019、2020两年持续盈利,虽然2020年销售与营销开支比2019年有所增长,但是依然实现营收28.09亿元,同比增长38.9%,净利率为2.7%。
深度
顶着骂声一涨再涨的原因在这里
既然企业已经实现了可观盈利,为何还要顶着骂声一涨再涨?在业内看来,企业上市在即,或是此轮涨价最重要的推手。
公开资料显示,怪兽充电在获得日本软银、美国高盛等5亿元C轮融资后,拟于今年上半年冲击纳斯达克,小电科技在获得苏宁5亿元股权融资后,也计划于今年三季度登陆创业板。元一资本创始合伙人钱皓表示,资本化是一个很关键的背后考量,因为企业已经过了跑马圈地的第一个阶段,下一个阶段就要通过提升价格来获取更好的收益和回报。
在专家看来,一涨再涨的根本原因在于经营者过于集中。从“百电大战”到“三电一兽”,格局初定,价格就随之水涨船高,因为经营者越集中,市场就越好操纵。按照2008年施行的反垄断法,一家企业占据50%的市场份额,就形成了垄断。虽然“三电一兽”并未触及这一红线,但是4家企业合计占据了九成市场,无法确保充分竞争,更谈不上确保消费者权益了。
对此,上海市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指出,任何产业的发展如果脱离了资本不行,但是被资本绑架了也不行。要在这个过程当中把握好这个度,就要用好《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一旦价格上涨,是消费者无法抗拒的,那么一定是这个行业竞争已经不充分了,这时就需要有形的手出来干预了,我们要保护竞争的充分,使消费者从中得益。
而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则建议,共享充电宝行业首先要把技术标准做好,把产品质量做好。在此基础上逐步统一服务标准,给消费者一个合适的定价,才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得买单。
实际上,涨价后的“三电一兽”绝非高枕无忧。企业可以涨出天际,消费者同样可以用脚投票。不少用户表示,如今用几次共享充电宝的价格,就可以买一个充电宝了,所以现在他们会选择随身携带自己的充电宝。但除了共享充电宝,有消费者近日发现,共享单车的骑行价格也已经悄无声息地上涨了!
骑个共享单车比公交还贵?
专家直戳要害!
共享单车的出现原本是为"最后一公里"的出行提供便利,但如今,骑一次共享单车的费用逼近甚至超过了公交车。
近日,一则"上海哈啰单车半小时收费2.5元"的话题引发热议。为什么收费会越来越高?
上海的王女士是共享单车的忠实用户,从地铁站到小区家门口这段路基本都骑共享单车,每次10分钟左右。但她最近打开账单后发现,骑行的路线并没有变化,但单车的收费却在逐年涨:从2017年的0.5元到现在的1.5元,骑行时间超过15分钟,还会涨到2元,达到了乘坐公交车的一般票价!
看看新闻Knew记者调查发现,上海的道路上现常见有哈啰单车、美团单车和青桔单车这三家共享运营商。这三家的单车在前15分钟收费完全一致,但在15分钟后收费出现高低差。以骑行一小时为例,哈啰单车一小时收费为4.5元,青桔单车的封顶费用也是4.5元,而美团单车则为3元。
有市民给出了看法:“感觉和乘公交车也差不多了,15分钟也骑不了多远。”
而共享单车公司则有自己的解释。
哈啰出行上海公关负责人李煜
公交车的运营有政府财政补贴,而共享单车是纯粹的一个商业行为, 是没有补贴的,所以在价格方面看起来会高一些。
从小黄车OFO身陷"押金门"退出市场,到小蓝单车资金链断裂,打着"性价比高"旗号的共享单车似乎总是陷入不是消亡就是涨价的困境。对此,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一针见血地指出:“得天下后就开始涨价,开始割韭菜,老百姓 的感受不好,对这个市场的发展也不是好事情。”
目前,哈啰、美团、青桔三家均表示,近期不会再有涨价计划。
(来源丨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丁桃、赵一凡、刘宽漾、徐玮、吕心泉)
(编辑丨阿拉比卡咖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