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苏舒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下同)
“你想要成为怎样的自己?”带着这个思考,华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苏舒用4年时光作出了回答:学业中,她是勤奋求实的学生;赛场上,她是唇枪舌剑的辩手;活动里,她是传递知识的小老师……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重身份,拥抱每一份独一无二的体验,她用拼搏成就更好的自己。
就读于英语专业的苏舒,不但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还一举拿下哈佛大学、伦敦大学学院(UCL)、香港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的录取offer。锐意进取,知行合一,这位宝藏女孩即将从这“理”启航,走向更为广阔的世界和未来。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是什么味道。”收到哈佛大学的录用offer时,正是苏舒因生病准备接受手术的前几天。激动之余,她也真正体会到了《阿甘正传》中这句话的深意。提及申请季的收获颇丰,苏舒平静地说:“经过前期充分的准备,我对自己的申请结果还是有信心的,大部分offer都在意料之中。”
苏舒最终选择前往英国,在伦敦大学学院攻读她最感兴趣的语言学相关专业。“对语言学的兴趣始于大一的现代汉语课程,这门课程让我第一次发现并思考语言背后的科学逻辑与机制,分析这套复杂而精密的系统给予我一种解密的快乐。”苏舒表示,毕业并不是结束,而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
“辩论赛,在希腊文里的意义是‘对真理的共同探讨’。在各种言论充斥的时代,辩论可以很好地批判荒诞、正本清源。”沉静的外表下,苏舒有着一颗热爱辩论和生活的心。
与英语辩论结缘,源于苏舒想通过参加辩论赛锻炼英语表达能力,但随着了解得越多越深入,她开始慢慢享受辩论带来的乐趣。“比赛会有输赢,但辩论没有输赢。辩论完之后,双方辩友会握手,甚至会一起讨论,会静下心来思考对方观点的合理性。我们所向往的不仅是语言艺术的至臻至密,更是思想逻辑的争锋交汇。通过辩论,我真正学会了换位思考。”
图说:苏舒在参加英语辩论
探索不息,辩论不止。每次辩论背后,从破题到搜集资料、支撑立论,再到一点点打磨攻防,苏舒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正是在这一道道的辩题思考中,她变得不再害怕当众演讲辩论,感觉自己与“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更深的联结。而对于苏舒来说,相对于比赛结果,比赛的过程更有魅力,她想做的就是不断在辩论中学习,不断突破自己的思维边界。
“勇气远比输赢重要!”在辩论中成长起来的苏舒,勇于在不同平台上展示自我、挑战自我,先后获得了第十八届中国日报“21世纪·华澳杯”全国大学生中澳友好英语大赛校选赛特等奖、2020“外研社杯”英语辩论冬令营·南京站优秀营员及优秀辩手等奖项。担任学校英语演讲与辩论社的副社长期间,她发挥特长,善于集中大家的智慧来备赛,通过独立思考、头脑风暴等方式不断输出高质量内容。这些经验,也锤炼了她处变不惊的做事态度和高效果敢的行事风格,让她明白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奋斗;不是征服,而是努力拼搏”。
“作为支教老师,带给孩子最多的不是新知识的教授,而是为他们打开梦想世界的大门。”在给贵州铜仁松桃后硐村小学的第一次在线实时授课后,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苏舒深感自己肩上责任的重大。
大四时,苏舒参加了为期半年的“支教中国2.0远程教室公益项目”,这是上海市培育助学服务中心下的运营项目,主要采用远程视频方式,为偏远山区的农村小学提供在线实时课程,帮助改善学校师资匮乏现状,丰富学生的在校活动。参加这个项目对苏舒产生了很大触动,那是她第一次真正教孩子学习英语,切身感受到了“学会”和“会学”、“教会”和“会教”之间的巨大区别,这段经历对她的职业规划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我想成为一名老师,用微光点亮生命,与学生共同奔向最美的自己。”苏舒畅想着未来,也用行动靠近着目标。在吴碧宇教授的指导下,她作为负责人主持了国家级“大创”项目“21世纪中国图书外译的国家实践”,独立撰写的文章也入选了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年会论文集。此外,苏舒还参与了一项线上科研项目,并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初涉科研,她体验到了探索的乐趣,也被老师们求真求实的精神所打动。
“经历的事情总会让你学到点什么。”回望精彩而充实的大学生活,苏舒认为,这些经历分开来看似乎都很普通,但当它们叠加在一起时,却为自己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指引,正如乔布斯所言“所经历的东西会在将来某一天串连起来”。律己善思,无惧挑战,苏舒的成长轨迹正如她给学弟学妹们的建议:保持健康、心怀远方,珍惜当下的每分每秒,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向想要的未来。
新民晚报记者 张炯强 通讯员 沈喻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