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古人已经将老虎归入“虫”类,也是其“大虫”之名的来历

为什么老虎在古代被称为“大虫”?因为在古代,“虫”是所有动物的统称,包括“人”在内。

有人说,称老虎为“大虫”起于唐代,或因为“避讳”,这个说法不对。的确,唐代李肇《国史补》曰:“大虫、老鼠,具为十二相属。”“大虫”即指“虎”。实际上,称老虎为“大虫”要早得多。

现在可以查到最早称老虎为“大虫”的古籍,是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其第二篇《扶南王》云:“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与虎,不噬,乃宥之;故虎名大虫,亦名大灵。”

按照干宝的说法,“大虫”同于“大灵”,属于叠韵,即为“灵物”之意。不过,干宝所说的因为老虎“有灵性”,因此称为“大虫”,这个说法仍然未必准确。

先秦时期,古人就把老虎归于“虫”一类了。

需要说的是,至少从小篆开始,“虫”“䖵”“蟲”是音义均有区别的三个字。《康熙字典》在“虫”字下曰:“按《说文》、《玉篇》、《类篇》等书,虫、䖵、蟲皆分作三部。……截然三音,义亦有别。《字汇》、《正字通》合䖵、蟲二部并入虫部,虽失古人分部之意”。这是说,宋末以前,“虫”“䖵”“蟲”音义皆不同。

先秦时期古人已经将老虎归入“虫”类,也是其“大虫”之名的来历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康熙字典》

“虫”,是“虺”之本字,亦音“hui”,原义是“蛇”,后作为“鳞介总名”——一切鳞介动物皆以“虫”称之。“䖵”,音“kun”,亦通“昆”,《诗》云“草目昆虫”是也,是所有“昆虫”总名。“蟲”,音“chong”,为所有动物总名。

明代《字汇》、《正字通》,将“虫”“䖵”“蟲”合为一部,将“虫”借作“蟲”,音“chong”,失去了“hui”的读音,也失去了“蛇”之本义。

说回到“蟲”为所有动物总名。

这在先秦时期就这样说了。

《大戴礼记》曰:“有羽之蟲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有毛之蟲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有甲之蟲三百六十,而神龟为之长。有鳞之蟲三百六十,而蛟龙为之长。有倮之虫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又曰:“毛蟲毛而后生,羽蟲羽而后生,毛羽之蟲,阳气之所生也。介蟲介而后生,鳞蟲鳞而后生,介鳞之蟲,阴气之所生也。唯人为倮匈而后生也,阴阳之精也。”

先秦的古人认为,“蟲”,包括“毛蟲”“羽蟲”“介蟲”“鳞蟲”和“倮蟲”。“倮”,就是“裸”,即指人类。“毛蟲”“羽蟲”由“阳气而生”;“介蟲”“鳞蟲”由“阴气而生”;只有人类,是“阴阳之精”。

这样说,有“毛”的老虎属于“毛蟲”是肯定的了。老虎是百兽之王,很厉害。但没办法,“毛蟲之长”是麒麟,只能以“大”称之了。这应该是老虎被称为“大虫”的缘由。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