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能当好老师吗?

贝多芬能当好老师吗?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不久前刊载于《音乐周报》的《贝多芬是合格的中小音乐老师吗?》是篇角度很独特,但观点颇具争议的文章。首先,作为一名以作曲为主业的音乐工作者,贝多芬在音乐教育里的成果同样不容小觑:虽然没把他的侄子卡尔教好(哪个老师没有一两个差生?)但他却教出了卡尔·车尔尼(又是一个卡尔)——一个改变了整个钢琴领域生态的人物!然后车尔尼教出了李斯特,李斯特桃李满天下,以至于时至今日,所有学钢琴的人究其师承都能回溯到贝多芬。贝多芬实际上就是钢琴行业里的祖师爷,咱们现在之所以能够凭借一技之长立足于社会,全靠“祖师爷赏饭”。

当然原文的意思并不是想贬低贝多芬,而是想表达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具有什么素质。原文中列出了种种音乐教育者应有,而艺术家没有的素质:要圆融,要兼收并蓄,没有戾气,不能病态,要认为孩子的未来比“戏”大等。这是对艺术家有着天大的误解!人在从事不同的事时会有不同状态:小朋友在上课的时候失魂落魄,而在打游戏的时候却聚精会神如痴如醉,哪个才是真正的他呢?全都是,因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

当我们专注于艺术创作时,思维模式是向内的,不断处于否定与自我否定的痛苦循环中,创作成功那一刻又因自我肯定而极度喜悦。在没有创作经验的外人看来,这个人便是偏执的,病态的,甚至有戾气,这些判断都源自于外行看热闹,所以才有了“艺术家+病态=伟大的作品”的误解。

而当这些看客们看到这位“疯子”艺术家创作结束后一转身走进课堂,无比亲切地带着小朋友有说有唱,时而微笑时而勉励,顿时大惊失色,心想:这人怕不是真的疯了吧!这样的人怎么能教我的孩子?误解还在继续,这就是一些真正的好老师常常不受待见的原因。

其实,当这位艺术家从事的工作由创作转为教学,其思维模式也由向内转为向外。教学工作是对他人的极度关照:在好的教学中,老师与学生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因此这位“疯子艺术家”摇身一变,成了一位慈父般的好老师,并不是因为精神分裂,而是实践交往的对象变了。好老师与好艺术家是不矛盾的,因为他们共享同一前提——对所从事工作的专注与热爱。

《贝多芬是合格的中小音乐老师吗?》这篇文章,终其根本还是在讨论音乐教学领域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专业能力重要还是教学能力重要?我认为两者都不重要,成为好老师应具的素质只有一个:好学。老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老师是带领学生学习,好的老师应永远比学生更好学。而对一位好学的老师来说,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是齐头并进的,因为无论哪一块有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来弥补和提高,而只有两方面都好了,才能给学生提供最好的教学。

实际上自古以来,几乎所有的专业音乐人都同时从事着创作与教学两种工作,除了前面提到的乐圣贝多芬以外,莫扎特、肖邦、李斯特等都是。这样的模式绝不仅仅因为“创作是理想,教学是饭碗”,贝多芬的音乐能够有今天的高度,他的学生车尔尼的倾力推广有着莫大的功劳;而肖邦、李斯特等人的钢琴艺术得以传承,也得益于他们徒子徒孙孜孜不倦的演奏与教学。

包括我自己也是如此。我个人的经验是:创作让我抑郁,教学让我快乐,但这并不妨碍我同时热爱这两样工作,并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创作的磨炼和经验,使我在教学时有更多的“货”可以输出;教学则能让我以他人为镜,更好地反观自己的创作。

话说回来,“音乐专业能力强的老师教不好小孩子”的误解是怎么来的呢?由于音乐教育真正要出成绩的时间周期非常长,而外行又喜欢看热闹,因此看起来热闹而华丽的课堂更容易让外行信服。那么从培训机构的角度来说,自然是这样的老师更吸金,而看起来朴实无华的专业课堂就吃亏了。这就是教育与教育产业的区别了——一个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一个是以资本增值为目的,而真正要透过表象看本质,还需要一双慧眼。在原文结尾,指挥大师李德伦说了一句:“我能指挥乐队,但我不能指挥录音机。”一点虚的都不玩,朴素而真挚,大家风度。学生们大笑之余,不知可否有慧根从大师那里悟得一招半式?□陆倍文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