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拖后腿了吗?《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冲上热搜: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10年间,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近4岁。
看到这个新闻,我立刻转给了女友,正当我准备打一句话发过去时,她已经把这句话发了过来:我们拖后腿了。我会心一笑。我们目前正在“谈婚论嫁”,这个阶段大概已经进行一两年了。从去年开始,就相互见了家长,但是正式结婚前,才发现依然还有很多步骤:双方家长见面、算定日期、领证、拍婚纱照、装修新房,等等等等。
年轻人结婚为什么越来越晚了?其实根本原因并不在年轻人,至少年轻人自身的主观因素并不占大头。
专家表示,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结婚成本的上涨、就业和职场竞争加大、婚姻观念变化等,是初婚年龄推迟的重要原因。原因都好理解,但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先看两组“千万数据”。一个是2022年全国高考报名1193万人,另一个是2022年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均创下新高。而从1992年开始,我国年出生人口已减少到2000万人以下,之后不少年份波动减少到不足1500万人,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出生人口只有1200万人。这些数据放到一块对比,意味着什么?
很明显,在今天的新生代群体中,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比已经大幅提高。相比“我国网民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不足一成”,90后、00后上大学几乎是标配了。一年的高校毕业生就突破千万,粗略对折下,就是500万对处于适龄阶段的“新人”,但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刚领完毕业证就去领结婚证吧?
先不谈那些没对象的。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大致在22岁左右,不算考研群体,工作个两三年稳稳脚步,这个时候已经25岁了。然后双方要考虑定居、买房、结婚等,可能还得筹备个两三年。更重要的前提是,你还得有一段较为稳定、自认为可以托付终生的感情吧?综合因素之下,大多数人的初婚年龄也就自然而然来到了二十七八岁。
所以,对初婚均龄提高,要全面客观地去看待。它既受年轻人多元化观念的影响,也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使然。一位网友说,“二十年前,28岁结婚都得让人笑话死”。但其言外之意,如今28岁结婚,大家都觉得再正常不过。这何尝不是社会观念的迭代呢?
与其一味要求年轻人学会接受来自长辈的、传统的观念,不如静待社会不断适应新的观念。年轻人越来越注重因感情到位而结婚,不再是因所谓的年龄到位而结婚,不再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父母之命等,这本身是一种进步。
我们也不妨用更长远、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晚婚现象。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2019年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初婚年龄如下:日本男性31.2岁,女性29.6岁;韩国男性33.4岁,女性30.6岁;美国男性29.8岁,女性28岁;欧盟27国平均初婚年龄为男性33.3岁,女性30.7岁。对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依然有“上升”空间。
每每提到现在的结婚率低、晚婚现象愈发严重,很多人总是试图在年轻人身上找原因,这或许是一个思维陷阱,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现实环境和社会趋势。
结婚,不仅仅是一种仪式,不是照个相、盖个章就OK了。它是两个家庭的重组、一段感情的升华,其复杂程度不亚于企业间的合并重组,需要很多基础性的前提、条件、环境。
初婚年龄的大幅推迟,对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利影响肯定是存在的,而要破解结婚“过晚”的问题,除了观念的改变外,还得从困扰年轻人婚恋的各种现实问题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