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近日,全国多地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机制或取消查验核酸证明。
全国多地已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
从今年4月份开始,深圳、武汉、杭州等地陆续实行常态化核酸检测。
目前,国内多个城市和地区陆续探索实施常态化核酸检测工作,部分省会城市和千万级人口城市正在建立步行15分钟核酸采样圈。
据健康时报梳理,目前全国已经有多地取消了常态化核酸检测或查验核酸证明。
6月15日,山东省德州市发布《关于调整有关疫情防控政策的通告》,影剧院观影人员不再要求“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安徽宣城市绩溪县于6月14日起取消“每7天进行一次全员核酸轮检”核酸检测工作。自6月13日起,江苏海安市将暂停开展区域核酸检测常态化巡检。从6月10日开始,按市疫情防控相关部门工作部署,惠州市机场、火车站和汽车站等出行站场,不再要求出行旅客持有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等等。
这些举措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些都是因应疫情形势、科学防疫的应有之义。
当然,目前很多地方由于疫情仍然存在,常态化核酸检测还在进行。即便如此,尽可能降低防控措施对生产生活秩序的冲击,这些政策指向是相通的。
比如,北京就将公共场所核酸阴性证明调整为72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显然就是“为了尽量减少疫情防控措施给市民带来的负担,尽量减少对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产生的影响”。可见,疫情防控大方向是明确的,就是要使措施尽可能地有效、科学,降低对社会的影响。
国家卫健委明确!这些地区和人群没必要频繁核酸检测
在6月9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一级巡视员贺青华表示,聚集性疫情发生以后,要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科学制定核酸检测策略,划定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次,避免盲目地扩大开展全员核酸检测的范围,将受检的人员按照风险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开展核酸检测。
封控区应该在24小时内完成首次核酸筛查,管控区要在48小时完成首次的全员核酸筛查。没有发生疫情,也没有输入风险的,查验核酸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贺青华表示,目前国内疫情总体上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关键是要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确保疫情早发现、早处置。核酸检测仍然是目前早发现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低风险地区、低风险人群,长期居家人群,没有必要进行频繁地核酸检测。核酸检测的重点应该放在高风险人群和高风险岗位的工作人员,以及有疫情的地区。
(中国小康网综合健康时报、中新网、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