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详情
收起
00:00
6月25日是第32个全国土地日,主题为“节约集约用地,严守耕地红线”。近日,新华社记者走进四川的高标准农田、吉林的黑土地、山东的盐碱地,感受土地上的振兴脉动,聆听韵律动人的土地之歌。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促进乡村振兴,说到底是要让“一方水土带富一方人”,土地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资源,我们要重视土地的保护和利用,更要盘活土地资源,让土地“活起来”,在希望田野演奏“振兴曲”。“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要写好“土地”文章,我们既要避免土地资源的流逝,更要“养好土地”,着力提升土地的“孕育力”,提升土地的科技含金量,方能让每一寸土地都实至名归,实现粮食增产增收,筑牢“大国粮仓”,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从土地“刨金”,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成色。
从“烂泡田”到“标准田”,以思路革新点亮“天府粮仓”。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随着时代发展,传统的耕种思维,与现代化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要迈出农业生产的新步伐,就要在思路上革新。比如,成都平原南端的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通过打造高标准农田,让曾经的烂泡田变成了“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的高标准农田,在广袤的土地上铺展了一张田野中的“蜀锦”,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提高了耕种效率、管理水平,让粮食产量更高,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也见证了“天府粮仓”的新模样。
从“黑土地”到“金土地”,以秸秆还田点亮“黑土粮仓”。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从“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中,我们不能读出黑土地资源的宝贵,然而,由于我们过度的使用,黑土地出现了“变瘦、变薄、变硬”的新问题,要让“黑土地”孕育更多的希望,点亮“黑土粮仓”,还需要我们用好秸秆还田,推广好“梨树模式”。土地是滋养粮食生长的“温床”,采用“梨树模式”,不仅能让黑土地更“黑”,还能减少土壤风蚀,提升土地的利用率,让同样土地的粮食产出价值更高,方能让“黑土地”成为造福人民群众的“金土地”。
从“盐碱地”到“丰收地”,以科技力量点亮“中国粮仓”。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曾经的渤海之滨,是让农民苦不堪言的盐碱地,让他们处于水生火热之中,随着科技赋能,曾经的盐碱地改良成米粮川,不仅让盐碱地“长”出了新希望,更是调动了人民群众参与粮食生产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成长起来,让科技种地成为了一种新常态。科技唤醒了沉睡的土地资源,曾经难养一方人的土地,焕发了新生机、新活力,用科技点亮“中国粮仓”,展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新画卷。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要在希望的田野上演奏“振兴曲”,就需要我们找准耕地、水利、科技、政策等着力点,在“养地”与“用地”中寻找“最优解”,方能在每一片土地上描绘更多丰收的盛景,永远造福人民。(金羊网 文/梁文音)
编辑:邬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