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沉默一个月之久的特斯拉终于对此前拒绝向在拼多多团购车主交车的事件作出了回应,明确表示拼多多使用消费者信息代下单是对特斯拉的一种欺骗。不难看出特斯拉对拼多多这种“碰瓷”营销是多么地深恶痛绝,然而从商业利益上来说不管特斯拉如何回应,拼多多都已经赢了,虽然赢得不那么道德。
起家于下沉市场的拼多多一直渴望摆脱山寨、劣质的品牌形象,所以搞起了有正品保证的百亿补贴,这些低价的苹果、戴森等大牌产品也确实为拼多多拉到不少一二线的白领用户。但是与淘宝和京东相比拼多多上的高端品牌还是太少了,需要更高逼格的产品进一步扩大对用户的影响力,因此选择只有直营体系的豪华电动车品牌特斯拉来做营销噱头并不令人意外。
当拼多多和特斯拉两个调性完全相反的品牌放在一起营销时,很明显会对消费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其中作为高端品牌一方的特斯拉怎么应对都很难,如果选择交付车辆就相当于默认特斯拉电动车可以在拼多多上便宜的买到,这对其自营体系和品牌逼格都是很大的打击。
如果选择不交付车辆虽然明确了不与拼多多为伍的立场,但却得罪了通过团购下单的消费者难免给人一种店大欺客的感觉。所以我相信特斯拉高层最后做出不交付车辆的决定也是特别纠结。
反过来对拼多多来说,不管特斯拉怎么选自己都是赢家。如果特斯拉选择交车那么很多不明情况的用户会觉得拼多多是不是和特斯拉达成了合作,其它电商渠道都买不到的特斯拉电动车在拼多多反而能更优惠的买到,可以进一步提升拼多多的品牌逼格。
如果特斯拉像现在这样不交车拼多多更不亏,只要积极主动帮用户搞定车辆或者承担损失就能树立起一个有担当的平台形象也可以收获一波好感。更不用说两方争议带来的热点效应,简直相当于0成本给拼多多在全网打了广告,怎么看拼多多都赚大了。
最后从这次事件能够看出,当低端品牌非要“碰瓷”高端品牌时,后者是极其无力的,毕竟前者很可能是在“打擦边球”,想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着实困难。而且造成争议更是中了低端品牌的下怀,毕竟免费的广告谁不想要,虽然这不太讲商业道德。不过对消费者来说得到实惠就是王道,不知道拼多多的下一个目标又瞄向了哪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