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怀最为独特
人间岁岁年年,月亮再续前“圆”
有一群新时代广西人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追月”
在他们的讲述里
我们能看到最浪漫的故事
最纯粹的理想
那也是最美的“月光”
①
19岁少年用镜头“追月”
2016年,13岁的黄一骏
开始了他的摄影之路
因拍摄桂林山水“一战成名”
如今19岁的他
得到业内众口一词的称赞
成为不少摄影平台的签约摄影师
黄一骏拿齐了装备在桂林尧山上等待最佳光线。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游拥军摄
“我可以很清晰地看到
月球环形山上的阴影
颇有在月球上看日出日落的感觉。”
已成为一名天文摄影师的黄一骏
回忆起第一次在镜头看到月亮
震撼与梦幻仍在脑海
月表地形之佩塔维厄斯。黄一骏摄
为了把月亮拍好
这位“00后”有着超出年龄的执着
凌晨四点起床走山路追赶月亮
怎么移动、怎么计划
全得靠脑袋记住
云飘来挡住还要耐心等待
……
在桂林的群山之间寻找拍摄星空的最佳地点,黄一骏和爸爸不记得走了多少夜路。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游拥军摄
今年,黄一骏的一件深空星云作品
入围了天文摄影界中
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比赛
——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APY比赛
而另一件月面的作品
也入围了今年北京天文馆的比赛
立体月球。黄一骏摄
黄一骏表示
自己目前正在和几位小伙伴
一起开发在线远程天文拍摄平台,
希望天文爱好者们可以
不再受制于时间、地点和器材观测天体
②
“月亮”在五代人手中传承
一家五代人的打饼事业
传到薛春雄手上时
薛家“打饼”已有了百年历史。
薛春雄展示他收集的饼模。
作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州礼饼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薛春雄的日常生活早已离不开“打饼”
打饼对他们家来说
不只是一门生意
更是一门必须代代传承的手艺
薛春雄和他收集的饼模。
2013年,薛春雄筹资建立了
广西第一家以糕饼为主题的民俗博物馆
——柳州市桂饼文化博物馆
向人们展示他收集的8000多块饼模
其中最早的几块已有上百年历史
薛春雄和学员在礼饼制作技艺教学课堂内包装刚出炉的月饼。
近年来
薛师傅与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合作开设了礼饼制作技艺教学课堂
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学生
③
“追月”25年的他将爱好变职业
中国探月工程正逐步将
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变为现实
也让更多人成为“追月”一族
南宁的一位天文爱好者陆文伟
把“追月亮”的爱好变成了职业
带领更多人探索月亮的神秘与浪漫
陆文伟精心呵护观测设备。
12岁时,陆文伟的小伙伴买了天文望远镜
捣鼓了几天之后
两人才终于将望远镜对准了月亮
那种震撼让陆文伟对观测月亮产生了浓厚兴趣。
长大后,这份兴趣也没减退
如今,37岁的陆文伟在科技馆负责科普研究领域
“追月亮”25年
陆文伟将爱好变成了职业
“希望有更多人有机会
接触天文、爱上天文。”
陆文伟在户外做天文科普活动。受访者供图
④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广西中秋习俗
每逢农历八月十五
忻城县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门口摆上桌子
朝着月亮的方向放上月饼、水果等供品
以及自己亲制的小手工艺品——“小马仔”
忻城“小马仔”。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邹财麟摄
人们用白米和忻城糯玉米
打磨制成干粉之后蒸熟
将熟米团捏成以十二生肖为原型的“小马仔”
制作好的“小马仔”。樊绍光摄
临近中秋,河池的怀远古镇上
人们正忙着在一种米饼上作画
在南宁工作的肖先生
对家乡人的“画饼”技艺印象深刻
“师傅们可厉害了
有的画龙,有的画凤,有的画花。”
怀远镇的手艺人在画饼。受访者供图
另外,广西还有不少独特的中秋节习俗
如广西侗族在节日当晚
会众人“行月”
侗族小伙还会进行“赛歌求婚”。
龙胜各族自治县的苗寨里
则会“偷南瓜”
把南瓜插上香挂上爆竹
点燃的香燃到爆竹处
就会引爆爆竹
寓意为驱邪
⑤
山歌牵出月亮来
《山歌牵出月亮来》
是一首动听的壮族山歌,
欢快的旋律、俏皮的歌词
洋溢着浓浓的少数民族生活气息
将青年男女之间缠绵的情愫尽情展现
严当当演唱《山歌牵出月亮来》。视频截图
要说到广西民族特色原创音乐
哈僚乐队的一首《月亮》不能不提
壮族嘹歌因其唱法中
每一句都有“嘹嘹嘹”作为衬词拖腔而得名
是一种流传于以广西百色市平果县
为中心的右江流域及周边地区的古老山歌
哈嘹乐队当时的主唱赵羽。受访者供图
广西创作出了如此多
与月亮有关的经典音乐作品
这在广西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何述强看来
是一种无形的文化浸润
⑥
踏着月亮为城市美容
从2003年至今
每年农历八月十六凌晨
西乡塘区环卫站的清洁工
玉燕玲都会踏着皎洁的月光
准时出现在街道上
埋头清扫满地垃圾
去年中秋节天气晴好
许多市民到公园和江边赏月、烧烤、野餐
垃圾量逐渐上升
赏月后留下的90%是易腐垃圾
堆积几个小时后就会发出难闻的气味
清扫后,他们还需要用烧碱清洗地面
玉燕玲在江北大道上清扫路面。
2020年11月
玉燕玲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她说:“作为全国劳动模范
我要发挥榜样作用
把劳动者的精神传递下去。”
玉燕玲正在雨夜中清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