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新西兰媒体都聚焦同一则新闻:
过去48小时内,新西兰已有12人因服用过量芬太尼而住院,其中至少有6人失去知觉且情况严重。
芬太尼是一种白色粉末,在新西兰以“可卡因或冰毒”的形式出售;
这是粉状芬太尼首次在新西兰被发现,目前警方正在调查来源;
当局警告,由于芬太尼危害全球,包括去年在美国造成8万人死亡,这一发现引起“重大关注和担忧”;
中国也牵扯其中;
过去20多年已造成100万人死亡的美国毒品危机,如今有蔓延到新西兰的趋势;
最新民调显示,大多数新西兰人支持修改毒品法以取消刑事处罚,这也引起部分华人担忧。
“毒”进社区
上周末,Wairarapa地区有12人被紧急送医治疗。
无独有偶,他们都和服用了某种药物有关。
初步测试表明,12人吸食的药物为芬太尼。不过,其被伪装成可卡因或冰毒出售。
相较于其它药物,芬太尼在新西兰的特点是:更致命、更少见。
更致命,很好理解。
芬太尼的药效比吗啡强100倍,比海洛因强50倍。海洛因的致命剂量约为30毫克,但芬太尼只有3毫克。
幸运的是,这12人都幸存了下来,并被认为是个奇迹。
但关于“更少见”,似乎已经开始发生转变。
当局称,这是芬太尼首次在新西兰社区中被发现,警方目前正在调查以确定来源,及其在社区中的流行情况。
“根据住院人数和事件的地理分布,芬太尼很可能在Wairarapa地区甚至更大范围内被广泛使用。”
步步为“营”
芬太尼进入社区,引起新西兰当局重视。
仅去年在美国,就有超过8万人因过量服用芬太尼而死亡。
“我们不希望看到这种悲剧在新西兰社区发生。”
然而,过去10年,这一趋势似乎在新西兰逐年恶化。
我们大致可以分3阶段,来了解其如何一步一步慢慢渗入。
一阶段:处方放开。
芬太尼是一种用于缓解疼痛和麻醉的鸦片类药物,属于处方药,通常用于癌症患者和宁养治疗。
2011年以前,新西兰对芬太尼管制严格,医生不能随意开处方,需经过授权。
但2011年之后管制放开,芬太尼处方量翻倍,2017年增至8368人。
处方放开的同时,与使用芬太尼有关的死亡病例也猛增至11人。
其中,有3人属于自行静脉注射或芬太尼吸入过量导致死亡。
箭镇厨师Nils Scott就很典型,他在吸入了熟人丢弃的芬太尼贴剂后死亡。
二阶段:崭露头角。
行业人士称:“如果医生开处方,药物就可能进入非法市场。”
直到2018年,芬太尼作为“毒品”,首次进入新西兰大众视野。
当时,药物测试机构KnowYourStuff称,他们发现有人在节日集会或音乐节上出售含有芬太尼的白色粉末。
这是芬太尼第一次在新西兰被发现当做娱乐性毒品消费。
新西兰海关也表示,芬太尼进入新西兰的数量呈小幅上升趋势,有少许被拦截了下来。
此后,警方就在废水测试中增加了芬太尼项目,包括非法和合法使用,并在基督城和Whangarei等地都有所发现。
三阶段:进入社区。
此后,许多毒贩动起了歪心,将芬太尼伪装成海洛因或冰毒出售。
一是制作成本更便宜,二来这种B级药物被查出来的时候惩罚也会比较轻。
于是,也出现了今天新闻报道中,12人集体送医的情况。
当局表示,他们仍然乐观地认为,这次事件的性质是一次性的,并且通过检测也能很快判断废水中芬太尼的比例是否违法。
也就是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芬太尼进社区是肯定的,但到底流行范围有多广,还有待观察。
行业人士担忧:芬太尼在新西兰出现只是时间问题,但社区需要尽其所能阻止其蔓延。
同时,他们批评新西兰对芬太尼泛滥的准备严重不足,缺乏检测渠道。
“源”自何处
很多人不禁想问:芬太尼从何而来?
我们可以试图从两个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来源地和销售渠道。
关于主要来源地,一直存有争议,中国也牵扯其中。
包括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美国官员。
以及研究报告等在内,此前将矛头指向了中国。
布鲁金斯2022年报告
媒体BBC也曾做过相关事实核查的报道。
同时,近年矛头的指向也开始发生转变。
最近,美国一个联邦专门委员会的报告称,美国在2014年至2019年缉获的芬太尼中,有70%至80%来自中国,但现在墨西哥已经成为“主要来源”。
这一转折发生在2019年。
当时,中国将芬太尼列入管制,并且采取了更严格的邮件监控措施,由此产生了威慑作用。
尽管饱受争议,但中国确实在采取措施来解决芬太尼这一问题,官方在近期的回应中也强调了这一点。
在2022年4月7日的记者会上,针对美国的毒品危机,中国外交部做了如下回应。
发言人指出了两国在管制芬太尼上的区别,并呼吁美国实施更严格的管制,解决不断增长的需求。
可以说,芬太尼危机事关全球,并对各国都构成了越来越大的挑战。
再来看销售渠道。
联合国发布的《2021年世界毒品报告》指出,表网、暗网叠加作用于毒品供应链。
换句话说,现在毒品销售无孔不入,并且灵活性极高。
比如,2019年以前,芬太尼在表网上频繁出售。
但随着中国等加强管制后,供应商的营销重点开始向还未受管制的芬太尼前端化学品转移。
可以理解为,旧的一去新的就来。
再比如,毒贩们会采用某种编号来表示芬太尼,因而可以合法地在表网中进行宣传销售。
用合法手段掩饰非法目的,这也是社交媒体上的一大便利之处。
总之,由于网购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在表网上,毒品的可及性正在扩大,更别提暗网的活力与弹性了。
从“轻”发落
随着芬太尼进社区,“毒品危机”再次引发新西兰人的关注。
而更令不少人担忧的是,新西兰人对毒品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不再主张“重拳打击”。
最新民调显示,68%的新西兰人支持修改毒品法。
61%的受访者支持取消对吸毒的刑事处罚,转向提供教育、治疗和其他基于健康的方法。
这项在线调查于6月初对近1500名18岁以上的新西兰人进行。
毒品基金会执行董事Sarah Helm称:“这一数据令人振奋,这表明大家知道把吸毒人员关起来并不能减少毒品危害。
“公众越来越明白,刑事处罚会妨碍人们寻求帮助,警察的时间最好花在更严重的犯罪上。”
这项民调也是在支持一项全球行动#SupportDontPunish,呼吁基于健康和人权而制定毒品政策。
Sarah指出,毒品政策通常高度政治化,但他们知道新西兰政府会对真正有效的基于健康的方法有兴趣。
比如,由前国家党政府推行、现任工党政府扩大的Te Ara Oranga冰毒伤害试点项目,就非常成功。
Te Ara Oranga是警察与地区医管局建立的一个合作。它通过有针对性的执法来减少毒品供应,通过引导,让吸毒者进入康复和治疗计划,并帮助他们找到工作来减少他们对毒品的需求。
同时,民调还显示,大部分人支持为治疗和教育提供更多资金。
“新西兰人知道,这不仅仅是要修改法律,而是要把我们用来进行惩罚的钱,转移到治疗、减少伤害的举措上。”
据悉,前者投入的资金此前是后者总和的四倍。
一句话总结:更多新西兰人开始支持对吸毒涉毒人员,“以爱之名、从轻发落”。
新西兰政府目前正在评估,是否提高芬太尼的分类评级,从B3类管制药品提高到B1类,甚至A类管制药物(海洛因、可卡因),以和加拿大、英国标准保持一致。
冰毒、芬太尼甚至大麻
从处方药用到娱乐消费
从黑市滥用到行业监管
每一种“毒品”在新西兰的发展
似乎都有轨迹可循
而在“禁毒”的路上
新西兰人的态度也开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