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钱江晚报
杭城建设日新月异,改造提升和焕新也比较常见。这个过程中,有时候难免会出现大家有疑惑或者不明白的地方。5月15日起,小时新闻记者帮发出征集令,请大家来说说身边城市建设的困惑和不解,我们会想办法找到核心部门解疑答惑,架起政府部门和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
很快,就有读者来小时新闻“记者帮”栏目留言:杭州文三路人行道提升改造,盲道都不见了,“这对于视障人群来说,出行太不方便了”。
5月16日下午,小时新闻记者前往了文三路实地看了看。
人行道时宽时窄,盲道不见了
在保俶北路和文三路交叉口,两侧人行道基本已经完工,不过大部分电力井等井口还没有建设好,围着施工护栏,路口也摆放着不少施工材料。
人行道设计采用的是灰白色石砖,配上一些白色石砖,形成了一定的线条设计。但在人行道上,记者没有看到行进盲道的踪迹,只在每个路口发现有四块点状砖组成的“T字形”提示盲道。
而保俶北路上设置有盲道,到了文三路之后戛然而止,交接处设置有提示盲道。
从这里,沿着文三路一路向西,人行道上有行道树的地方,通行最窄处不到1米,有的设置在人行道中间的电力井两侧也只有半米左右的空间。
行进了约150米,人行道甚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围墙。在这附近,记者没有看到任何盲道,包括提示盲道。
此外,在人行道上记者也看到不少阻碍物,比如电箱、停车场出入口的隔离
花栏、非机动车等,附近都没有看到提示盲道。
走到教工路路口,教工路上是设置有盲道的,在路口有一条弧形的行进盲道,而终点到了新铺设的人行道就断掉了,并且没有设置提示盲道,如果顺着既有盲道直行,前方是一排非机动车停车区域。东北角的人行道,停放着两排非机动车,留给行人通行的空间仅剩一米左右。
从保俶北路到黄姑山路约700米的路段,小时新闻记者观察到,人行道最宽的地方有五六米,最窄的地方不到1米,平均在2米-3米之间。但是根据划线,有些路段还设置了非机动车道,剩余空间不足半米。
盲道消失,不仅是在文三路
走访中,小时新闻记者也对文三路周边的道路进行了查看,发现不仅仅文三路上没有盲道,其他不少路段也都没有设置盲道。
影业路的人行道宽约1米左右,没有设置盲道,只在于文三路路口设置有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进行衔接。
保俶路(天目山路-体育场路)以及体育场路(保俶路-环城西路)上也没有设置盲道,在出入口,采用长方形的提示盲道。而在靠近金祝南路附近的体育场路上,突兀
的出现了一段不到20米的盲道,前后其他路段都没有设置盲道。
教工路的人行道则都设置有盲道,包括一些人行道宽度小于三米的地段,经过电力井等区域时,还采用了绕道铺设。不过小时新闻记者也看到,不少非机动车停放区紧紧贴着盲道,如果停放不规范,会导致部分非机动车占用盲道,造成视障人群通行不便。
在正在翻修的天目山路上,也铺设了盲道,不过和教工路不同,对于进口采用的是碎砖填充的方式,盲道笔直不用拐弯。另外,可能是因为还在施工中,不少井口上的盲道砖虚浮着。
为啥不铺盲道?文三路建设
方有解释
小时新闻记者也联系上了文三路的道路施工方西湖区城投集团。
西湖城投的工作人员回复称,文三路(紫金港路—莫干山路东侧)数字街道提升改造工程长约6公里,包括按照原有道路的路幅对现状人行道板进行翻新,金港路—古翠路路段两侧均设置有盲道,古翠路—莫干山路路段在提升改造前就存在盲道缺失问题,此外受行道树、路灯杆、弱电机箱、路面宽度等客观影响,根据《杭州市无障碍环境融合设计指南(试行)》中第4.1.5条(当人行道宽度不大于3米时,可不设行进盲道)的规定,故本次工程取消了行进盲道设计,只保留路口的提示盲道。
西湖城投工作人员还表示,目前已会同市城管局、市残联、区住建、区城管等部门现场核实相关情况,后续将根据市区相关职能部门意见,做好后续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