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奋进。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在防疫战线上,无数白衣青年正扛起如山的责任,成为披坚执锐的战士,用行动描绘了属于他们“大写的青春”。接诊、护理、配药,采样、流调、消杀……他们坚守平凡岗位,哪里有需要,就在哪里发光发热。
图说:谈亮亮在工作中 来源/采访对象提供(下同)
急救医生:在历练中快速成长
谈亮亮是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急救医生,工作地点是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十院分站。4月23日上午,谈亮亮和两位同伴刚送完病人,正在对救护车消毒,电话再次响起,“亮亮,闻喜路有个病人快不行了!”三人飞快地跳上车,救护车在狭窄的街道上飞奔起来。
下车后,谈亮亮和急救员推着担架飞奔着。屋内,80多岁的老太太躺倒在地板上,谈亮亮蹲下检查老人的情况后快速判断:“心跳和呼吸暂停,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他随即跪在地上,双手交握,给老人做胸外按压。2分钟后,心肺复苏机提进了屋,三人合力把老人从地上抬到了床上。漫长的6分钟过后,心电监护仪上开始跳出数字,这表明老太太已恢复了心跳,恢复自主循环!随后,三人把老人推上了救护车,谈亮亮继续在狭窄的空间内继续给她做心肺按压。5分钟后,救护车抵达最近的市北医院,老人被推进抢救室……
这样的场面,对一名年轻的急救医生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他在每天的生死时速中,感知生命的分量。疫情发生以来,上海的120急救工作者正经受着一场极限考验。急救中心新生代的青年医生们更是勇挑重担 。自3月28日以来,谈亮亮累计出车182车、救治125人,最长连续当班36小时。急救任务繁重的这几天,谈亮亮车组每出完一车任务,做完消毒工作,来不及休息就接连进行下一个任务,几乎每个班次的出诊次数都在12次以上,这对任何人的体力都是巨大的挑战。疲惫的时候,他就给自己打气:“我是年轻人,那么多年纪大的医生都在坚持着,我没有任何理由说苦说累。这正是我发光发热,展现担当的时候。”
图说:普陀疾控吴婷婷
公卫医生:与病毒和传染源“亲密”接触
在普陀区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青年突击队共76人,35岁以下的青年占到了一大半。他们从2020年伊始就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与病患、与病毒、与传染源做最“亲密”的接触。队员吴婷婷虽然是其中最年轻的一批“95”后,也已成为微生物检验界“行家里手”。
2020年11月,吴婷婷作为普陀区第一批被派往海关方舱实验室开展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工作时,就用精湛的技术、过硬的本领为自己赢得了“方舱小霸王”的称号。一次,她敏锐地发现实验室的一批样品连续检测异常,通过逐一分析排查,终于找到了原因并排除了检测误差,及时避免结果错误造成的不良影响。今年春天,这个“小个子”但“大能量”的姑娘又毅然站上一线。在得知云南的大学同学跟随检测队伍来沪支援,她激动万分:“我和同学们青春年少时的凌云壮志正书写在这片‘红’色大地上!”
图说:刘云峰镜头下的同事们
刘云峰是黄浦疾控的工作人员,疫情期间,他穿上防护服走上前线,胸前佩戴小型拍摄设备,记录下同事冲锋陷阵的场景。最让他难忘的是体验消毒组的工作。刘云峰对防护服闷热、眼睛起雾等情况做好了准备,但是没想到,消毒组同事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呼吸”。消毒过程中,现场雾气腾腾,这是颗粒非常微小的消毒剂,浓郁的酒精味穿过防护面罩进入呼吸道,非常不舒服。即便如此,由于护目镜起雾,看不清楚,消毒组的同事们完成消毒之后,还会脱去手套,用皮肤感觉到物体表面都已经足够湿润之后,才会换下一处继续开展消毒工作。每消杀一处,大概需要2小时,有时消毒组一天之内要去五六个地方完成终末消杀,每换一次地方,都要穿脱一次防护服,非常辛苦。但是,这就是消毒组的职责,必须不折不扣完成消毒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
图说:文静在工作中
定点医院医护:陪伴患者渡过特殊时期
从3月27日进舱以来,上海市公卫中心的文静就一个人就承担起检验科临检组的大部分工作,负责院区新冠确诊患者的血型、血常规等检测任务。工作量最多的一天,要处理将近400份标本,待她出舱时已累得不想说话。而这样的坚守持续了1个月。
自2020年7月进入公卫中心检验医学科工作后,文静曾四次进入闭环内开展新冠检验科工作。27岁的文静和男友经历了9年爱情长跑,原本打算5月回老家订婚。当前正处于本轮疫情的关键阶段,小两口决定打赢这场疫情阻击战之后,再考虑婚姻大事。毕业入职以来,因抗疫的需要,文静从未在春节和家人团聚,虽然有些伤感,但她并未觉得遗憾。她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就应该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希望疫情可以早日结束,所有人尽情享受阳光与生活。
在华山医院宝山院区(定点医院),也有这样一支青年突击队。ICU病区收治的患者大多都是有严重脏器损害需要生命支持的患者,生活往往无法自理。由于疫情期间缺乏护工,青年突击队员谢成晨和孙悦悦主动承担起了病人们“吃喝拉撒”一切工作。而在另一边,照顾小朋友的任务也没有难住这群年轻人。
“亲爱的同学们、家长们,短暂的隔离是一次小小的考验,你们的身后还有很多人在关心着……有困惑有困难随时可以交流,一起共度特殊时期。”一条充满爱心的微信发到了每一位隔离的小朋友家长手机里。为了小朋友和家长的焦虑,华山医院的青年医护专门为院区里的小朋友和家长们建了一个微信群,大家引入了团市委开展的“爱心云托班”“云直播、云课堂”系列,手把手教家长们如何操作扫码观看各类云课程、报名在线课业辅导。同时,还特别安排了儿科医生驻守群内,提供医学科普知识宣教,随时解答家长们对于小朋友健康的一些问题。青年突击队员们也会经常去舱内陪伴小朋友,希望在短暂的隔离期间为小朋友们带去温暖。一名10岁小朋友在离院时,为队员们画了幅画,题为“致敬我们的守护神——白衣战士”。
图说:庄秋林在工作中
方舱医生:感染者的乐观令我感动
中山医院团委书记庄秋林在抗疫医疗队中担任后勤保障组组长兼青年突击队队长,同时他作为一名普外科的医生本职工作并没有因此次出征而落下,转为了线上办公。
作为方舱医院夜间行政总值班的一员,庄秋林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庄哥”,他的吃苦耐劳精神正在感染周边所有的人。庄秋林说,当时从漕宝路隔离点紧急换防到西岸A馆方舱医院,所有人其实都不舍得这个已经进入正常轨道的隔离点,因为团队和病患相处都十分融洽了,但是疫情就是命令,团队在徐汇区委和区政府及中山医院总院的领导下,指挥部和医疗队全体动员起来,整理打包清点汇总,有条不紊地把漕宝路方舱医院交接给了山东医疗队,让他们尽早开展工作。到了西岸方舱,面对第二次的“开荒”,队友们更是克服困难,连夜将舱内舱外的必要设施布置起来,通宵达旦。从查看感控设施、点位布置、再到防疫物资的投放,从办公设施、监控设备和医护工勤生活区域的开辟,所有人不分彼此、不顾辛劳赶在开仓时间前让这里满足了收治病患的基本条件,并在一夜之间收治了近600名病患。
庄秋林说,抗疫不只是医护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力量。“最让我感动的还是舱内志愿者们和医护团队共同帮助病患的点点滴滴,虽然他们本身也是感染者,但是他们乐观精神,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医患同心的热忱,是我们战胜疫情的重要力量,我们也必将战胜疫情!”
基层医护:特殊时期依然当好“守门人”
普陀区宜川社卫服务中心的临床医生王耀辉是一名年轻党员,两年前刚迎来“家庭新成员”的小夫妻都在医疗战线工作。疫情来袭,这个双职工家庭最割舍不下的便是家中2岁的孩子。但当隔离点的岗位需要他的时候,年轻的爸爸二话不说告别了家里,背上行囊开始了2个月个闭环工作。虽然离回家的日子又远了,虽然对家人愧疚更多了,但他职责所在,义不容辞。
作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健康“守门人”,封控期间的王医生,上门为急性尿潴留的阳性老人导过尿,半夜被叫醒过多次出急诊。当问起他坚守岗位的感受,他却不好意思地摆摆手,“冲锋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还有很多,我只是其中的一员。请组织放心,我们不会松懈,哪里有需要我们就去哪里。”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这些年轻的医护并非超人,但他们默默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多层防护下用责任和爱心支援抗疫,他们用一种最真挚的方式诠释着医务人员的天职!感谢有你,奋斗在一线的青年医务工作者!
新民晚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