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闻晨报
“幸亏前期全力抢时间,把粮田改造项目完成,今年高温少雨,可村里的稻田没有一亩地受灾。”金山区枫泾镇五星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庆峰巡视村中的高水平粮田建设项目,望着3500亩水稻长成绿油油的“绒毯”,无比欣慰。
双线并进,抢工期不误农时
今年1月,枫泾镇五星村就启动了高水平粮田建设项目,计划对3500亩农田及周边配套的机房、管道、道路等进行全方位提档升级。项目完成后能让这一区域摆脱先前靠天吃饭的局面,让维持了20多年的农业模式“脱胎换骨”。
但从3月末开始,项目施工受疫情防控影响而暂停,原项目经理也无法到村。深知抢抓农时重要性的五星村农业干部沈向忠主动“客串”起了项目经理,在完成村中防疫工作的同时,他一刻不停地“盯”着项目推进。
为了抢水稻种植茬口,确保粮食保有量,五星村向上海市农业专家“问计”,得到“边施工边播种”可行性的答复后,村里开了个协调会。会上,桌子一边坐着项目施工方,另一面坐着3500亩稻田涉及的24个大农户。双方协调好了播种时间表,以及期间的错峰用水用电。会后大家约定,在6月中旬,工程队要确保全部稻田的上水,而水稻种下去以后,农户们则要为施工方提供便利。
三方默契之下,双线并进,终于抢回时间,把农事工作推回了正轨。6月底前,3500亩稻田中有90%种上了“秀水121”,成熟期为150多天;而7月初完成播种的120亩土地种上了晚稻品种,成熟期为120多天,确保后种下的晚稻也能赶上11月中旬的秋收“大部队”。
节水省力,种田体验“版本更新”
“今年特别干热,地下水位低,如果还用原来的灌溉系统取水量不够用,会造成灌溉不及时,影响水稻生长。”沈向忠在村中负责农业项目多年,摸透了本地种植的规律。
据他介绍,村中的3500亩粮田共分为7个灌区,分别由7个泵房提供灌溉。改造前的老泵房压力不够,加上铺设在地面以下的灌溉渠道是已经使用了20-30年的水泥管道,输水效率就更低了。水从机房出来,一边流,一边漏,在中途就浪费掉不少水资源。更麻烦的是老管道还存在堵塞的问题。
而这次升级改造,更换了功率更大的泵机和4万多米全密封PVC材质,水压增大,提高了灌溉效率,将原先的弊病一扫而空。用水泥预制板铺设的5.1万平方米明渠可以快速排干稻田水,为水稻搁田做好充分准备。而新铺设的1万多平方米2.5米宽的机耕路已经为收割机搭好了“舞台”。
让大农户们欣喜的还有田间管理的技术升级。过去灌溉田地,需要人一亩一亩地拧阀门,费力又低效。现在原先的小块田地整合成了宽35米、长100多米的大田,在田头安装了一个总成机箱,“需要浇灌哪块地,就按哪个按钮,电路会把对应闸门打开,每个出水口的压力是多少,在村委会的电脑系统上都有显示。压力不够时,就可以在系统中调整水泵增压,以确保水稻‘喝足喝饱’。”周庆峰介绍说。
值得一提的是,五星村正在建设上海“智能稻田”示范点,占地500亩。“曾经我们在科幻小说里看到的‘手机种田’ ‘无人农场’‘智能稻田’都将变为现实。”据周庆峰介绍,五星村袁建国等4名大农户是首批“吃螃蟹的人”,目前,他们的试点农田已经完成了智能化浇灌项目建设,通过预先埋设的多个感应头,农户们可以在手机APP上看到田地不同区域的土壤含水量,也可以通过APP设置自动浇灌的参数。
未来,还有更多功能模块将陆续呈现,农户们可以设置好程序,让“无人农机”自己出来完成播种、灌溉、除草、收割等操作,一切就如扫地机器人在家中作业一样简单。
近年来,农业发展一直是枫泾镇一抹靓丽的底色。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联动发展,渲染出了枫泾镇丰富多彩的产业模式,也激发出了更多特色农业项目惠及农民。枫泾镇副镇长尤利明表示,高水平粮田建设项目是枫泾“十四五”期间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贯彻“南北转型”的生动实践,最终的目的就是把现代化枫泾特色新城镇的总体发展目标越铆越实、越钉越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