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妈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最近关于孩子社交问题的询问很多,可以看出大家对于孩子新入学的焦虑。
儿子今年刚上幼儿园,我在接他的时候特意观察了一下。
怎么说呢?
别看幼儿园都是小朋友,也可见众生相。
有一天放学,两个小朋友玩着玩着就恼了。期间几个小朋友,在草丛边拿小棍摆弄一个蚂蚁窝。一个小朋友一直让其他人听他的,不听就不让别人玩。
有一个孩子明显不愿服从安排,不顾阻拦,硬拿着小棍戳了蚂蚁窝。这下指挥的小朋友急了,这是我发现的,没我的允许你不能玩,只能看。然后动手推倒了这个孩子。
妈妈立马过来训斥“一起玩啊,给人家玩一下吧”。却被孩子一句“凭什么?是我发现的”,怼的哑口无言。
类似的行为,好几次,虽说家长每次都呵斥甚至道歉了,但其实并不觉得自家孩子有什么问题,甚至因此洋洋得意。
在聊天时略有得意的说:“我家孩子有点强势,物权概念门清儿,非常有自己的想法”。
其实,这种观念在学龄前的家长中,并不少见。
很多家长唯恐孩子受欺负,所以打小就给娃灌输一种“不能挨欺负”的思想。
甚至鼓励孩子“主意”大一些,在社交中处于强势地位,因为这样孩子肯定不吃亏。
被如此放纵、鼓励的孩子,便也觉得,自己维护自己的“权益”不被侵犯,没毛病。
按道理来说,也确实没毛病,但一句强势的“凭什么”,会瞬间让外人对这个强势的孩子,好感度降低。
如果一个孩子过于强势、只有强势,缺乏沟通、共情的能力,也就是没有同理心,他也最容易成为集体中被冷落、孤立的那一个。
强势的孩子更容易被孤立
之前的一档纪录片《小孩的秘密生活》中,就有这样一个外向但过于强势的孩子——岳昊。
他性格强势,自我意识很强,在集体相处中比较“以我为中心”。遇到问题喜欢用“武力”解决。
这类孩子适应性很强,但稍微相处下来,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在问答比赛环节,由于同组的程夏果多说了两句话,岳昊便非常生气,推搡夏果。
输了比赛后,岳昊非常失落,也很气愤。
他看到赢了比赛的学霸队员小橘子跟自己的队友玩闹,根本不分青红皂白,上去对小橘子就是一顿胖揍。
这种强势因为妈妈的默认,肆意壮大。
最后,岳昊因为强势、暴力,受到了孩子们的一致排斥。
要知道,小孩子们虽然年龄小,但头脑很清楚。
当他们感受到某个人过于强势甚至暴力时,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也会远离这个孩子。
所以,这种看起来不容易「吃亏」的孩子,反而更容易成为团体中被嫌弃、被排挤的对象。
这类孩子是注定不被喜欢的。
那,什么样的孩子最受欢迎、更容易交到朋友的是哪类孩子呢?
其实,是那些有主见,但更有同理心的孩子。
美国精神病学专家Stanley I. Greenspan说过:
一个孩子的同理心越好,他们会越惹人喜欢,越容易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孩子未来幸福感的关键因素;具有同理心的孩子,未来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就越高。
CC最近玩得特别好的朋友,同理心就超强,好多小伙伴一起玩时,她总能顾及到不小心被冷落的那一个,主动带不太主动的孩子一起玩。
对陌生想要加入的小孩子,也很友好。所以,小区里很多孩子都很喜欢跟她玩。
所以啊,父母不要一味地培养孩子的“强势姿态”,也要引导孩子理解别人的感受,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拥有更好的社交。
而且,同理心是情商的重要组成部分,善良有爱、抗挫、自我疗愈的能力都是在同理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1、用爱和感受连接孩子
很多妈妈都会问我,到底该如何说,孩子才能听?
其实,比语言更重要的是,和孩子的情感产生连接。
朋友跟我分享了一件事,中秋带孩子回老家,哥哥家的孩子不小心把孩子从小到大很喜欢的一个变形金刚弄坏了,孩子哭闹了很久。对方道歉,舅舅也承诺给他买个更好的,但孩子就是不依不饶。怎么劝都没用。当时,都恨不得打他一顿,一点小事就这样,脾气太大了。
我听完一声叹息,真的太心疼那个心爱的玩具被毁,还被众人指责的孩子了。
大人总觉得我道歉了,也答应给你再买一个,已经够可以了。
但却没有真正设身处地的理解孩子的心情,被毁掉的并不只是一个玩具,还有孩子和这个物品建立的情感连接。
如果父母总是跳过孩子的感受,去看待事情,那我们说得任何话,孩子自然是不爱听的。
相反,父母设身处地式的理解,对孩子同理心的培养很重要。
一个缺乏同理心,从不考虑他人感受的父母,是很难养出有同理心的孩子的。
因为,没有被温柔对待,没有被理解、尊重过,所以当他看见别人遭遇类似痛苦时,他一样也会无动于衷。
为了自己的利益和目的,不顾他人的权益和感受,比如看见想要的玩具就直接抢,弄坏了东西也毫无歉意。
如何你实在不知道如何做,可以在孩子发脾气或遇到困难时,多用这几句话:
我看到你遇到了XX困难\因为XX难过,有什么我可以帮你吗?(看见孩子的情绪)
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伤心。
没关系的,你可以跟妈妈说,我在听。(表示理解和安慰)
如果你决定好了的话,可以啊。(肯定孩子)
在温暖和积极的高质量养育环境下,是最容易培养出高同理心的孩子的。
与其说是教育,其实更像是一种传承。
所以啊,不要一遇到麻烦,比如孩子闹了、哭了、烦了就给个手机,或者训一顿“有完没完”。
如果父母都不去连接孩子的情感,那孩子又如何学会去连接他人的情感,同理他人呢?
2、拒绝简单粗暴对待
生活中我们需要给孩子制定各种规则,面对孩子的各种作妖和不合理要求,我们常常会拒绝孩子。
但每次拒绝完,你是耐心的给孩子说明原由,还是说了“不行、不能、不可以”就没有然后了呢?
知道吗?
不恰当的拒绝或“简单粗暴”的对待孩子会破坏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即孩子的同理心。
在7-11岁中国儿童自我报告中发现,父母的很多拒绝行为对儿童同理心的发展起到消极作用,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批评我却不告诉我原因”、“当别人面批评\羞辱我”等。
其实,对孩子解释,说明原由和父母的感受既是和孩子连接情感的过程,更是帮助孩子建立“我很重要”、“父母对待我是认真”的一个过程。
如此,孩子对待他人,便不会显得那么不近人情。
比如同样是不愿意分享自己的玩具,有的小孩子会说“我还想玩呢,现在不能给你哦,你可以等一会儿”,但有的小孩会直愣愣地说“这是我的,我就不给你玩”。
虽然都是不给,虽然理论上不给也都没错,但后者就会给人不舒服、不太近人情,甚至不太礼貌的感觉。
3、讨论情绪和感受,引导换位思考
平常我们可以多与孩子讨论有关情绪的话题:
刚刚妈妈冤枉你了,你很委屈是吧?那如果下次再发生类似的事情,你希望妈妈怎么做呢?
小朋友拿玩具打了你,你很疼,也很生气?这是很正常的,别人被打的时候也是这样,很疼、很生气,所以我们都不可以打人,更不可以拿东西去打人。那我们可以想想下次怎么避免再发生这样的事情。
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情绪,然后引导孩子从关注自我到感受他人,再到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
如果孩子表现不当,也不必批评,而是用感受去牵动感受:
那个小朋友摔倒了,你觉得很搞笑是吗?但如果是你摔倒了,周围人却一直嘲笑你,你什么感觉呢?你想别人做些什么呢?
当孩子学会换位思考,他就会逐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什么影响,也就会越来越愿意换位思考、体谅他人。
成长成一个温暖、善良,也愿意帮助他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