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不被孤立,我女儿跪在地上学狗叫……”

作者:栗子

网上有一个帖子,曾让许多家长心酸不已:

一个妈妈说,自己的女儿4岁半了,特别喜欢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玩。但是妈妈很明显地能感觉到,女儿总是在讨好别的小朋友。为了让别的小朋友接受自己,哪怕受点委屈、吃点亏都无所谓。

但让妈妈没想到的是,女儿竟然卑微到心甘情愿跪在地上,驮着别的小朋友一边爬一边学狗叫。

妈妈赶紧把女儿拉起来,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女儿说:“不这样的话,他们就不和我玩了。”

“为了不被孤立,我女儿跪在地上学狗叫……”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日前,知乎上一位妈妈的“求助信”,也曾刺痛无数网友:

“为了不被孤立,我女儿跪在地上学狗叫……”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作为母亲,每每听到女儿哭诉“妈妈,他们都不和我玩”时,真是既心疼又无措。

很多家长都会有同样的困惑:

“我捧在手心里当宝贝养大的孩子,怎么会在交朋友上这么卑微,这么讨好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友情”,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01

“小团体”,好正常

根据发展心理学家WilliamDamon的观点,儿童对友谊的看法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4-7岁,基于他人行为的友谊

此时儿童会把那些喜欢他们的人、与他们分享玩具和一起玩游戏的人视为朋友;

第二阶段:8-10岁,基于信任的友谊

这一阶段友谊的核心是相互信任。在需要时,能帮上忙的人会被当成朋友。

第三阶段:11-15岁,基于心理亲密的友谊

这个阶段的友谊主要基于亲密与忠诚,他们一般通过相互倾诉、分享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建立友谊。

文章开头的4岁半的小孩,正处于第一阶段——基于分享玩具、能一起玩而结成了友谊。

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渴望被朋友接纳、获得好朋友的认可,会逐渐形成“抱团现象”:经常一起玩的孩子会形成小团体,也会拒绝新的小朋友加入。

这在幼儿园中班开始就尤其明显。

英国有一档电视节目,在幼儿园里隐藏安装了三十多台摄像机,真实地记录了孩子们在人际交往中的小秘密、小心机。

“为了不被孤立,我女儿跪在地上学狗叫……”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其中,Tia因为总是风头太盛和性格强势,遭到同伴的排挤。

在操场上自由活动的时候,有3个小女孩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她们达成了统一的意见:不和Tia玩,还要惹她生气。

她们故意对着Tia说:你是我见过的最讨厌的公主朋友!

“为了不被孤立,我女儿跪在地上学狗叫……”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Tia假装不在意,嘴里还强硬地说: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你不想和我玩儿。

但她的眼泪却在眼眶里打转,一个人躲在屋子里,忍受着被小团体所排挤而带来的伤害和寂寞,着实让人心疼。

“为了不被孤立,我女儿跪在地上学狗叫……”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被同伴接纳,即使是幼儿也一样,为此,她们甚至会耍些小心机。

Caitlynn也是一个新来的孩子,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因为没有其他孩子和她一起玩,她只能在操场上漫步。

Caitlynn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孩子们成群结队地玩耍打闹,兴高采烈,却根本容不进去,心中只有失落的委屈,她只能自言自语“我好无聊啊!”

“为了不被孤立,我女儿跪在地上学狗叫……”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1个小时过去了,有个叫layla的女孩主动找Caitlynn来玩,Caitlynn赶紧抓住了这次机会,提出要创立一个“姐妹会”,还说“谁要是想要一起来,就必须是今天加入。”

“为了不被孤立,我女儿跪在地上学狗叫……”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02

通常,小团体里一定是有一个意见领袖,例如Caitlynn。他们比较大的共性是强势、有主见和较强的组织能力,因此能够吸引别的孩子过来。但是这样的小团体并非是持久的。

因为大家都抱着游离的态度,没人说下次一起玩的事儿,如果到了第二天玩的时候都没遇到,这个小团体就散了。

对于大部分孩子而言,更多是在不同小团体间游离的“不固定状态”。

对于游离状态的孩子来说,也是有选择的主动权在手的。

可是最后是否能够成功融入有兴趣的小团体,大概率而言是由意见领袖而定,这时,孩子若是被拒绝,容易产生挫败感。

相比游离状态的孩子拥有一定的主动权,有些小朋友好像没有小团体,很孤独。

仔细观察下来,发现落单的孩子大概都有以下的几个特征∶

语言表达能力差∶说不清楚自己想要加入的意愿,转而可能用"捣乱"的方式表达想要加入,但往往适得其反;

理解能力差∶很多游戏都是孩子们自我设计的,有些孩子不理解,不知如何加入他人的游戏;

不太能听进去不同的意见∶比较以自我为中心,不是很能听取他人相对立的意见,对冲突和异议容忍能力差。

当然也有些孩子是主动选择不融入,比如喜欢比自己大的孩子、或者就喜欢自己待着。

总体而言,想要抱团组建一个群体,一起交流,一起游戏,是这年龄段孩子的共同特征,而一个小团体也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

因为害怕被群体排斥带来的孤单,孩子们都会努力融入团体,甚至是盲目随大流。

被“小团体”排斥在外,是孩子最大的委屈。

3-6岁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主要依赖于父母的反馈,和周围人对他的评价。

比如,对方小朋友说“我不跟你玩了”,孩子会错误地理解为∶我不够好,所以小朋友们不跟我玩了,我以后没有朋友了。从而自我否定,陷入焦虑、不安中。

渴望社交的孩子,通常不会去考虑,对方的话是否正确,而是为了融入团体中,顺从其他小朋友的意愿,委屈自己做不喜欢事情,或者献出自己心爱的玩具。

当看到孩子受到了委屈,父母往往看得心疼,想要出手帮助却无从入手。

可对于父母而言,在看到孩子社交碰壁时如何保持平静,是一堂必修课。

03

“委屈”是孩子的必修课

曾经看到过一个关于幼儿园孩子选同桌的小视频,就隐藏了很多不同孩子的社交特点:


背景音乐配得有点怪异,大家可以静音🔇观看

每个孩子都选到了自己的同桌/玩伴,从孩子们选伙伴的过程,似乎也可以看到他们每个人的性格和小心思:执着、犹豫、内向、活泼……

孩子从踏出家门的那一刻起,其实就开启了自己的探索之路,对于与人交往之间的每一个体验,都有可能会得到一个失望的结果。

可就是有这么一句话,“让孩子教育孩子”,意思是说孩子们是一起玩的过程中是相互学习的。

比如说,我们的孩子和不同的小朋友一起玩,有的小朋友教给他忍耐、有的小朋友教给他尊重,还有一些小朋友教给他分享。

孩子是在不同的小朋友身上学得不同的本领。

不要总是觉得自己的宝宝小,担心他在与人发生冲突时吃亏,于是在宝宝户外活动时,时刻不离宝宝左右。

殊不知孩子们正是在相互摩擦中“吃一暂,长一智”,家长的过度保护反而限制了他的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发展。

家长放下焦虑,放松观察与陪伴

刚从全能自信的幼童期走出来,小朋友还很难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当别的孩子说∶“我不和你玩了!”——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可能是∶我不够好,我就要没朋友了!!

所以小家伙瞬间感到悲伤和挫败,他感觉自己被彻底拒绝了。

这时,我们作为家长一定要放平心态(别跟着孩子的思路陷入“谁好谁坏”的评判),保持放松、幽默的态度,帮孩子先把沮丧的心情平复下来。

告诉孩子“选择说‘不’的权利”

我孩子也曾经因为被排斥而感觉“失去了全世界”。

看见他如此沮丧,我思考了许久如何做解释:因为我不想他觉得自己有错而放低自尊,又不想放低他的友谊。

我拿出了他几个玩偶,告诉他这几个玩偶分别是:朋友、宝宝、爸爸妈妈。

我问他:你和丁丁是什么关系呀?

宝宝回道:好朋友。

我再问他:你和爸爸妈妈呢?

宝宝:家人。

“那么,好朋友和家人有什么区别呢?”

我特别认真的告诉他:“家人是住在一起,永远会陪伴在你身边的人,无论开心还是难过,家人永远都会陪伴在你左右。

好朋友是一个独立的人,他有权利选择自己玩,自己做事,选择一个人来冷静。”

“宝宝,你也一样,如果和朋友相处时觉得累了,或者生气了,你也可以选择暂时一个人待着,做你喜欢的事,你知道吗?”

宝宝听到自己也可以说不,忽然开心了一些。转头又自己玩得起兴了。

要教会孩子:每个人都有说不的权力。

你不用讨好所有人,也不必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教会孩子肯定自我

蔡少芬的女儿包子就曾被孤立。

包子发现小朋友更喜欢姐姐,自己邀请小朋友玩游戏,也没人响应时,去找妈妈诉苦。

她的回答就妥妥地解开了孩子的心结:

“我觉得你的感受是真实的,那我教你一样东西,你笑多一点,主动一点,做回自己,别人肯定会被吸引的。”

鼓励孩子放松,保持自信。

让孩子相信:自己有着独特的优点,可以吸引到一样可爱的孩子一起玩。

赋予孩子有趣的价值

如果孩子实在是想要融入别的小团体,爸爸妈妈们也是有计可施的。

受“小团体排外”法则影响,你如果直接问可不可以,他们很可能会直接回答“不可以”。

倒不如在平日的游戏中,就开拓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拥有让游戏变得更有趣的能力。

如果你们在玩过家家:你可以给孩子小树枝、小叶子,让她当做"食材"直接提供新创意;

如果你们在玩贴画,你可以让你的孩子拿出自己的贴画,一边交换一边融入游戏。

总之,或许创造小游戏,吸引朋友主动参与,也可以展现价值,为别人的游戏添砖加瓦,从而融入别人的游戏。

这样,孩子本身便能成为磁铁一般吸引孩子过来的中心,比起融入,让别人加入来得更加的容易。

04

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从孩子踏出家庭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开启了自己的远征。

幼儿园,他们的第一个社交圈子,会带给孩子许多第一次:无论是成就感或是挫败感、无论是自豪或是委屈......

作为父母,能给到最好的爱不是全程护航,反而是给予他们肯定、自信与面对社会的能力,让他们带着这些盔甲去面对风雨,从失败中站起来,从磨练中成长。

唯有曾亲历风雨、披荆斩棘的小小的人儿,才能长成独当一面的大人。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