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论坛劝分小组,我经常会有这样一个感受:
这里好像是全网恋爱脑最密集的地方,而最清醒的永远是评论区的网友。
评论区的网友就好像是感情流水线上的质检员,对传送来的各类感情帖逐一检测查验,并且能迅速且精准地分辨出各种感情问题中的漏洞,
最终像给不合格商品盖印戳那样,在评论区熟练地敲下“不分留着干啥”或者“祝福锁死”之类的留言。
一方面,我很佩服这样的清醒,能充分权衡利弊、懂得及时止损、绝不拖泥带水。
另一方面,我又忍不住会想,那些为感情问题纠结以至到网上发帖求建议的人,
仅仅只是因为不够清醒,希望网友帮助自己看清问题吗?
我想,未必如此。
因为现实生活中,其实不乏那种不管别人怎么分析劝说,但对方还是会选择相反选项的案例。
就像前段时间,网络上流传的“劝分800次,最终还是来吃席”的梗。
那些看起来沉湎于一段不被看好的关系中的人,需要的或许不是看清问题的清醒,而是离开这段关系的决心。
我想到我的一个朋友。我和她的关系因为一次“劝分”的经历而疏远。
有段时间,我收到了很多她和男友相处时的负面情绪。
从这些负面情绪里,我能清楚地感知到她在这段关系里的不快乐以及对方身上的种种问题。
但很多次,她都在男方的“求和”下选择了妥协。朋友们的“劝分”只会在她情绪上头的时候得到共鸣,而后很快就会失效。
有次她受到一次比较严重的伤害,但依旧选择了原谅对方,并将它当成是一次“因为彼此不够懂事”而导致的试错。
也因为我们在这件事上的分歧,她不再主动和我分享感情的烦恼,我也不再主动问起。
之后,我们的分享欲慢慢被压缩成了“真空”,我们的关系在这片真空里也停止了生长。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陷在了一股由不理解、难过和遗憾糅合在一起的复杂情绪里。
直到在一本叫《美丽的世界,你在哪里》的书中,读到女主艾琳的一段自白时,我突然对我那位朋友的选择又多了一点理解。
或许,沉湎于一段不被看好的关系里人,不是不懂及时止损,而是不敢及时止损。
在女主艾琳身上,我找到了一种解释。
艾琳曾经和一个叫艾丹的男生谈了好几年的恋爱,最终在对方的提议下,两人分手了。
很多年以后,艾琳再次回想起这段感情的时候,突然展开了一段深刻的自我剖析。
她说:
“我想过很多次和艾丹分手,甚至跟别人说过很多次,可我为什么没有付诸行动?
我认为这不是因为我爱他,尽管我曾经爱过......
有时我觉得我是害怕失去他后我的人生仍会一成不变,甚至变得更糟,从而不得不接受这一切都是我的错。
留在一个糟糕的处境里比主动离开它要更容易也更安全......
或许我不相信自己值得美好的事物......”
艾琳的这段自白,让我想到,或许有很多和艾琳一样的女孩子,她们不是不想离开一段不那么好的关系,而是不相信自己离开这段关系后会变得更好,甚至怀疑会更糟。
从小到大,每次艾琳和姐姐发生争执,父母总是会偏袒地站在姐姐那边。以至于艾琳慢慢失去了“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能力。
后来,这种不自信慢慢演化成了,不敢在一段关系里及时止损的性格。
这让我想到,我曾经在车站的候车大厅里看过的一幕。
一个母亲带着一对年龄相仿的姐弟在大厅里等车,她从装玩具的袋子里抓出两个玩具分派给这对姐弟。
看上去,弟弟的那个明显要新奇一些,而姐姐手里拿的是比较老旧的。
姐弟各自玩了一会,姐姐跟妈妈说她不想玩自己手里这个了,并羡慕地看向弟弟手里的玩具。
没想到,妈妈一把夺过了女孩手里的玩具递给了弟弟,冷冷地说道:
“不想玩就都给你弟玩。”
女孩肯定不会想到,原来自己放下了手里不喜欢的玩具,就什么都没有了。
“不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东西”的念头,大概就是那一刻,刻在女孩心里的吧。
我关注的一个博主@荞麦chen,曾经收到过一封讲述自己在不好的关系里犹豫不决的来信。
评论区劝分的声浪不断,而后博主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
她说,在互联网中,“劝分不劝和”是主流趋势。
因为面对一个陌生人,劝分总是很容易的。
而如果陷入一段不好的关系里的人不是一个陌生人,而是和你关系紧密的亲人,那你大概不会轻易劝分。
因为你更能在这个人身上看到她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你更不会轻易给她贴上“傻”或者“蠢”的标签,因为你比谁都了解她之所以是她的全部。
理解这一点,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去支持那些陷入不良关系的女生继续深陷其中,而是或许会愿意给她们多一点的理解和宽容,并找到真正能帮助她们的办法。
那本书的最后,艾琳几经波折之后,最终和彼此深爱的人在了一起。
这个过程,离不开她身边的朋友不断地告诉她,你值得更好的关系。
我想,对于身边那些我们真正在意的人,也是如此。
更能让一个人离开一段不好关系的决心,不是简单粗暴的劝分,
是愿意给她一份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勇气。
作者:snow 视觉:一只妤
来源:warmbl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