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蔗海甜乡”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记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扶绥县渠黎镇人民政府

成就“蔗海甜乡”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 ——记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扶绥县渠黎镇人民政府

广西崇左市扶绥县渠黎镇地处祖国南疆,是壮族聚居地,近年来,渠黎镇坚持党建引领,以“全方位”的服务理念,推动甘蔗产业走新路、园区发展上台阶、民生就业稳保障,群众生活甜蜜蜜,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今年8月底,该镇人民政府被党中央、国务院评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

抓一根甘蔗  富一方百姓

绿油油的蔗海一望无际,微风轻拂,连片的甘蔗沙沙作响。远处青山下,四通八达的水泥硬化路旁,一座座整齐美观的村舍伫立着。走进渠黎镇,满目青山墨如黛,乡村风光无限好。

然而8年前,渠黎镇甘蔗种植以单家独户为主,蔗田地块小、分布散,大大限制大型农机机械的推广与使用,大量闲置土地也未被开发,户均4亩左右,砍一车甘蔗要跑十几个地方,人力成本高,甘蔗产量低,劳动力被栓在土地上,收入上不去。

“逆袭”始于镇政府2014年实施“小块并大块”土地整合和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示范基地建设,渠黎镇组织镇干、村干挨家挨户宣传“小块并大块”政策内容,经过调查摸底、反复讨论、形成报告以及村民大会同意后,组织丈量小组全面开展测量活动,对参与土地整合、土地平整的农户每亩给予200元的扶持资金,并组织30名种管技术精干协助广大蔗农抓好甘蔗生产,兑现修路、节水灌溉的承诺,当年蔗农就实现了收入倍增。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将糖列为与粮、棉、油同等重要的战略物资,时任渠黎镇班子进一步明确甘蔗提质增量发展策略,在立足于多年深耕甘蔗产业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甘蔗+N”生态发展模式,带动了黄革、冯立雄等一批致富带头人把目光投向现代农业,开展土地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创新推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分股分钱不分地”等模式,促进蔗农增收致富。

“我们合作社实施甘蔗‘双高’基地建设以来,实现了甘蔗种植规模化、水利化、良种化、机械化,单产由原来的4吨/亩提高到7.3吨/亩,人力成本比以前减少了30%。”渠黎镇雷达现代农业合作联社总经理黄革介绍。此外,通过农机入社、贷款、集资入股等方式,合作社逐步购置农机,成立了拥有各类型机械40多台(套)的机耕队,为合作社及周边其他村屯提供甘蔗农机生产服务,每年产值260多万元。

2021年,在崇左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组织部注重加强党委换届后乡(镇)领导班子建设,做细做实换届“后半篇文章”,激发乡(镇)领导班子内生动力。渠黎镇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即奔跑”,将目光锁定在了延长产业链、真正将一根甘蔗“吃干榨净”上,与广西汇创牧业有限公司合作,统一回收把以前蔗农一把火烧掉的甘蔗叶加工成青储饲料,每吨增收150元,既解决了焚烧秸秆污染环境问题,又充实蔗农的“钱袋子”。

8年来,正是历届班子紧抓“一根甘蔗”的理念传承,以“三个不动摇”的思想和首位意识,扎实推进“双高”建设,全力推动新品种引进试种和繁殖推广进程。全镇常年保持糖料蔗种植面积18.5万亩,年均入厂原料蔗达90万吨。蔗农的“钱袋子”鼓了,人均收入翻三番,“甘蔗村”、“甘蔗楼”遍地开花。

抓一个园区  育千亿产业

走进渠黎镇中国—东盟青年产业园,一栋栋现代化厂房林立,一条条生产线高速运转,一批批产品装车待发,呈现一派火热景象……

“园区建设初期,我们在征地、办证等方面遇到很多阻力,项目落地难、推进慢。”青年产业园管委会发展规划局局长玉就福说。

一件件问题的解决,一个个项目的落地,一项项政策的落实,得益于渠黎镇政府推行的企业“服务专员”制度。选派72名党员干部担任“服务专员”,实施更加显诚意、更加有质量、更加讲效率“三更加”服务企业专项行动,为项目落地建设、竣工投产、上规入统全过程提供全方位保障,累计解决项目征地、孵化、办证等问题1680件,该经验做法获中央新闻联播报道。

陆新民是渠黎镇派驻南国铜业项目的一名服务专员,在处理涉及1000多人的家族祖坟迁移事件中,他和工作组成员顶住被恐吓、威胁的压力,不分昼夜深入农户家中,不厌其烦宣传动员,最终实现和谐迁坟。

“那段时间每天早出晚归,爱人生病我都没能陪在身边。”说起家里人,陆新民很愧疚。“但是工作肯定不能落下,责任就扛在肩膀上,无论如何只能往前冲。”

“正是有了渠黎镇这些服务专员,南国铜业项目顺利和谐征地1.1万亩,于2019年4月投产,一跃成为崇左市工业发展‘一号工程’,工业产值超130亿。”南国铜业征拆工作专班组长赵志白说道。

在龙头企业聚集效应带动下,川恒、鑫科、泰山石膏等一批知名企业先后落户渠黎镇青年产业园。今年1—7月,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48.34亿元,同比增长13.7%。

“渠黎镇给地、给人、给力,让项目业主看到了诚意和重视,下定决心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为打造千亿元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扶绥县委副书记、青年产业园管委会主任冯精敏肯定道。

抓“一户一薪”  绘就幸福底色

“我们在家附近打工,可以兼顾农活,月增收近万元,‘一户一薪’帮我们真正改善了生活。”渠黎镇渠新村杨干春说,过去她和丈夫离家千里外出打工,一年不着家,收入不稳定;如今在青年产业园上班,收入很稳定,生活有奔头。

渠黎镇率先推行“一户一薪”就业模式,即每一户农村家庭至少有一人有工资性收入,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渠黎镇引导群众“上田进城”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提升素质,增加致富手段,增强内生动力,实现5300多名劳动力稳定就业,每户家庭年增加劳务收入3万多元。“一户一薪”案例现已成为全国就业先进经验,获央视宣传报道。

渠黎镇不断强化精准用工需求、精准技能培训、精准匹配岗位、精准后续跟踪“四精准”稳岗就业“组合拳”,创建本地人才库,与企业“定单、定向、定岗”培训2500多人,实现“白天上班赚票子,晚上回家抱孩子,幸福生活一辈子”,极大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群众从农民到市民、从田间到车间,改变的不仅是身份和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思想改变、代际升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思想源动力和人才保障力。”渠黎镇党委书记廖翠表示。

如今的渠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各项事业兴旺发达,蒸蒸日上。人民群众朝气蓬勃,精神振奋,充满活力,正以昂扬的斗志和辛勤的劳动,阔步挺进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

来源:崇左市党员教育中心 扶绥县委组织部

编辑:廖俏楚

一审:农海滢  

二审:邱绣华

终审:黄绍康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