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百姓关注消息
贵州省安顺市
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境内
石漠化情况严重
缺水问题
更是长期困扰着当地群众
也制约着紫云县
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过近年来
随着脱贫攻坚
以及贵州水利事业的不断发展
紫云县的供水保障
也在一步步跟进
如今,当地群众的用水情况如何呢?
紫云县大营乡星进村,是典型的石漠化区域。在这样“存不住水”的地方,群众用水是如何保障的?在村里,记者发现了一些“特别之处”。
记者 罗欣:在星进村我们发现大部分人家都能看到这样的两套管道,它们来自不同的供水渠道。这些水都从哪里来,安装两套管道的作用又是什么?一起来了解。
一户人家,为啥要装两套水管?大营镇副镇长梁兵告诉记者,全村70%的村民家都有这样的两根管道,它们分别流淌着村民自引的山泉水,和政府安装供给的自来水。
紫云县大营镇副镇长 梁兵:这个是我们安装的,这个是他们自己安装的。
那么,这两套水管的使用情况如何呢?
村民 何老伯:我们做什么,水不够的时候,就在一起用。
村民何老伯家用水不多,自备的小水窖基本能满足需求,所以很少用自来水。而村民何定军家,情况则略有不同。
村民 何定军:这些是我们平时用水,冬月到正月是枯水期,加上用水的人家户多了,我们是不太够用的。后来国家给我们安了这个自来水以后,就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没有用水难的问题。
何定军告诉记者,之前,村里有的老人不习惯交水费。而随着村子发展和村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大家对自来水的接受程度正在逐步提高。
村民何定军 :这两套水同时使用,保证我们全年用水无障碍,这是非常好的,付水费,也很正常。
再来到村民唐成梅家,记者发现她家无论是做饭,还是洗衣,主要都用自来水。
村民唐成梅:我们人多,家里十来口人。要洗衣服,洗澡。这个自来水很稳定的,水压都很大的。反正我们现在不缺水了,以前没有安这个水管的时候缺水,现在一点都不缺了。
唐成梅说,有自来水以后,房顶的“屋檐水”再也不用了,现在连水窖的水也用得很少。两块多一吨的自来水,家里负担得起,也用得放心,她很满意。
输水工程水厂里鼠场坡高扬程输水工程 负责人 陈德辉:抽水,抽水过程中,机器加药,我们加的是次氯酸钠,供应老百姓的用水。
鼠场坡高扬程输水工程,日供水量480立方米,保障着大营乡4个村,7319人的自来水供应。记者了解到,这些供水保障工程,就是根据紫云县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和水源状况,一步步建设起来的。
贵州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电处四级调研员 韦黎娜:在老百姓以前的使用习惯上,他就从丰富的小水源那一块就自建小管道,把山泉水引下来。
贵州省水利厅四级调研员韦黎娜告诉记者,过去生产生活较简单时,老百姓自己引的水基本是够用的。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用水安全和供水保障,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贵州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电处 四级调研员 韦黎娜 :比如说老百姓婚丧嫁娶或者是逢年过节,很多老百姓出去打工的时候回来,那么用水量就增大了,这时候自用的小水源就不太够。
小水源不足时,供水工程的作用就凸显出来。记者了解到,2016年以来,紫云县开工建设骨干水源、农村饮水安全等重点水利扶贫项目,争取到各级投资35.213亿元,覆盖全县13个乡镇,利用城乡供水工程,不断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让群众吃上“稳定水、放心水”。同时,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管水机制,规范饮水设施维护和用水管理,确保供水工程长期稳定运行。
记者: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