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大火之后,虚拟社交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大家也越来越热衷于虚拟社交。中国青年报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0.22%受访大学生存在轻微“社恐”,6.90%受访大学生有比较严重的“社恐”,0.64%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有严重的“社恐”,在虚拟社交上,因为有遮脸的特效大家会放飞自己,这些平台上,似乎对“社恐星人”特别友好。但也有人觉得,虚拟社交和现实社交关系不大,也不会有所帮助。
那么您认为虚拟社交的能缓解社交恐惧吗?
观点交锋现在开始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介绍,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个亚类,表现在让患者感到痛苦,而且水平异常,让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当下一些年轻人常挂在嘴边的“社恐”和真正的社交恐惧症是有区别的。“有些年轻人说自己‘社恐’,其实是一种对号入座的心理效应,觉得这个概念和自己有相似性,就像网络中流行的那句‘你是不是看我身份证了’。”
大学生会因为什么原因感到“社恐”呢?调查发现,69.86%受访大学生因害怕场面变得尴尬而“社恐”;52.65%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自己说错话;51.48%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别人觉得自己不够好;47.84%受访大学生表示因为害怕自己不合群或者无法融入集体;43.00%受访大学生表示害怕别人批评或者拒绝自己;35.85%受访大学生表示担心别人关注自己,会觉得不自在;16.10%受访大学生表示担心别人夸奖自己,会觉得不自在。
迟毓凯分析,许多认为自己“社交恐惧”的年轻人并不是真的有严重心理障碍,这类人们常说的“社恐”有几个原因。一种可能是,一些人因为现实社交礼节繁琐,倾向于逃避社会角色需要的社交规则。其次,人际交往中的边际感不清,也是当下一些年轻人不愿社交的原因。再次,有些人会把“社交恐惧症”当作对逃避社交的一种宽慰。“害怕社交的人给自己的心态找到了理由,也在‘社恐’群体中找到了归属感,给自己一个不出去社交的借口。”
此外,迟毓凯认为,另一个让年轻人“社恐”的原因,是害怕真实社交失败。“真实社交是容易失败的。在工作场合、人际交往场合说话不得体,会让人非常懊恼。逃避社交的人会觉得,只要去社交,就有出错的可能,但如果不和人交往,就不会失败。这些人往往不是不想社交,人作为社会性动物,一般都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渴望追求人际交往的成功,害怕人际交往失败后被人瞧不起。”
面对如何解决自己的“社恐”,中青校媒调查结果显示,71.85%的受访大学生表示会多尝试,练习融入社交场合。向北就是这样,在她看来,熟悉、事先准备都能帮助她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所以她逼着自己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尝试结交新的朋友。时下流行的剧本杀就成了她摆脱“社恐”的训练基地。
此外,与社交活动相结合的元宇宙玩法,也吸引了不少“社恐”。
在元宇宙社交中,每个人都是虚拟形象,平台可以支持自定义捏脸和环境创建,通过个人的捏脸或者虚拟化出来的形象,让用户沉浸式地参与平台上的场景交互,大大地增加了社交的趣味性。建立兴趣图谱、将社交方式以游戏化玩法来呈现,不仅能让用户可以投入兴趣,也可以迅速卸下心防。元宇宙社交的背后,其核心逻辑是通过增强玩家在平台上的自我表达,让社交产生更多的价值,赢取用户对平台的认同,最终达到增加用户社交体验的目的。
元宇宙社交平台的功能版块都有哪些?
1、形象创建:用户可以通过捏脸、换装创造出专属的虚拟人物形象,并且将普通的个人空间装扮成元宇宙个性空间,在元宇宙个性空间内,用户可以添加音乐挂件、虚拟家具,更改墙纸颜色和其它装潢,甚至还能到其它用户的空间进行拜访,互动对话,丰富了平台的玩法和商业价值。
2、直播玩法:当用户创建了自己的虚拟形象后,就可以加入社交活动中,除了传统的文字聊天,还有直播派对房,支持多人同时在线语音聊天、互动,当开启AI人脸识别功能后,AI会识别用户的眨眼、说话等状态,虚拟化身的表情也会与玩家的表情同步。
3、打语音匹配玩法,用户初次注册需通过完成前期“灵魂测试”,可以匹配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进行语音聊天,在语音聊天功能中,可以选择原音对话,也能够选择各种不同类型的变声器,为用户带来耳目一新的线上社交体验。
4、公共社交池:在社交池内,有丰富的虚拟场所,借助虚拟形象与网友在线蹦迪、参与社交游戏、在线K歌、甚至是进入虚拟商店购物等,通过技术革新和多元场景创造沉浸式的社交体验。
未来的元宇宙社交不仅仅是单纯的聊天交流,而是融合游戏、社交资产、经济体系等新元素于一体的新型社交。
来源:中国青年报、黑蜂科技互联网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