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陆芳
眼下,国庆档最火的电影无疑是《万里归途》,9月30日上映,三天票房破4亿,豆瓣7.6分,票房口碑双赢。
《万里归途》改编自发生在战乱国家的真实撤侨事件,饶晓志执导,郭帆、王红卫监制,张译、王俊凯、殷桃领衔主演。
该片由上海华策电影公司、深圳市一怡以艺文化传媒公司、浙江横店影业公司、郭帆(北京)影业公司、北京自由酷鲸影业公司出品。
电影讲述努米亚共和国发生战乱,外交官宗大伟(张译 饰)和成朗(王俊凯 饰)奉命前去执行撤侨任务。但是,两人率领的队伍,要穿越交战区才能有一线生机。
饶晓志导演凭借黑色幽默电影《无名之辈》《人潮汹涌》,获得不错口碑。这次的《万里归途》,是他首次执导主旋律商业大片。
“真实、震撼、感动”成为观众看片后提及最多的感言。有观众直言,“战争场面太真实了,紧张感扑面而来,从头到尾揪着心看”。
还有观众感叹,“电影把撤侨还原成了血肉丰满的真实场景,没想到这么震撼和艰辛”。
“有血有肉的中国人”的刻画,也让许多观众感动落泪,有观众有感而发,“万里归途32万6713步,记录的不是步数,是生的希望,在电影中看到了创造奇迹的中国人”。
而这个海外撤侨故事,让人惊奇的是全在国内拍摄,且场景异常真实。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近日,导演饶晓志接受采访,畅聊电影拍摄诸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
外交官撤侨,靠的是沟通和智慧
《万里归途》首次聚焦中国外交官撤侨幕后,展现了外交官在撤侨过程中承受的种种压力,远比想象中惊险、艰难。
电影中,外交官赤手空拳深入撤侨前线,用智慧和勇气带同胞们走出一条万里归途。电影让观众感慨,看到了外交官的另一面,“第一次了解到真实的外交官工作,原来他们有这么大的压力和危险”。
更有真实的外交官看完电影后感慨万分,“终于把镜头对准了撤侨一线的外交官们,电影很真实,很打动人”。
饶晓志说,决定要拍摄这部电影后,团队就做了大量这方面知识的了解,研究了很多外交官故事的图书。
“我很想知道一个外交官,他并没有那么大的武力值,他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把我们这么多的同胞,从那么一个战火纷飞的国度,带回到我们自己的祖国。这当中肯定充满了各种危险,我觉得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
他说,团队做了一些相关人物的采访,追踪了当时的几次撤侨之后的一些报告文学,了解了前线外交官执行任务时的一些真实状况、真实感受和真实情感。
“外交官也是普通人,他跟我们一样,都是有血有肉的人。不管是他们自己的生活当中,还是他们在面临危险、面临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会有脆弱或者是害怕的时候,我相信这都是人的正常反应。”
“但他们身上背负了外交官的职责。在海外他们是外交官的时候,他们背负了把同胞安全撤回的职责,他们必须执行国家任务,这些职责是大于他们自己普通人的人性的。”
饶晓志说,“当我们深入去了解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外交官撤侨的实际情况,它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和复杂得多。”
“因为毕竟我们在别国的土地上,所以外交官全凭自己的智慧、语言,全靠沟通,全靠消息来源,把这些同胞送出去。他只能周旋在各种势力之间,把同胞带出去。”
撤侨中,同胞护照丢失,遭遇抢劫,面对很多反对势力,这些都是经常遇到的。
“外交官运用自己的沟通能力和智慧,迂回地在夹缝里求生存地,把同胞们带回来。他们会经历战争、饥荒,你能想到的痛苦,他们都在经历。”
几乎看不出是国内搭的景
《万里归途》上映后,片中真实场景的呈现受到观众喜爱,“画面非常有沉浸感,好像置身其中,在战火荒漠中走了一遭”。
电影今年4月开机拍摄,片中的异域场景是在国内搭建完成的。而看电影,几乎看不出国内搭景的痕迹。不少观众表示,“场景很有代入感,完全身临其境”。
据悉,片中有一部分外景,是在宁夏石嘴山石炭井影视基地拍摄完成的。
影视基地位于贺兰山北段腹地,剧组为打造出临场感,在此按照1:1的比例还原了非洲城镇街景,营造出战乱国度硝烟弥漫的氛围。
美术组最多的时侯达到近千人。在道具细节上,剧组特意从外地运来了棕榈树和椰子树,使得小城场景更贴近异国风貌。
“我们提前一年(2021年)开始看景。全国很多地方都去过,海南、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北京周边也去过,堪景很多次,而且在我参加堪景之前,美术组就已经在全国到处看了。”
“在国内拍摄,我们方方面面都需要还原真实性,我们就在条件上求最大的可能性。把国内的场景,国内的气候,甚至国内当时的植被情况,如何能够把这些景儿拍得像国外。”
“视效、美术,包括摄影,对于太阳的角度,甚至包括天气,我们都要去感受。制片组也得去,因为得知道在这种环境里,这些场景能不能实现。”
他说,在大家商讨之后,决定在2022年开机的时候,就做好了整个计划。
“不光是1:1的非洲小城,还有边境口岸,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我们的水泥浇进去,水泥刚开始混,就冻上了,就得用烧开的水去混水泥,所以非常难。宁夏的气温很低,没法打地基什么的,土都敲不开,都是冻土,所以对搭建工作都非常有影响。”
“但从我们主创的角度来说,我们既然决定在国内拍,只能尽最大的努力。”
“小到地上飘的纸袋,我有时候会让鼓风机把地上的报纸、碎纸屑和塑料袋吹起来,那些其实都是我们的道具,不是随便扔进去……我们的每一个道具,细到那些糖果纸,都是阿语的,都是国外的标识,就是我们想要拍摄的这个国家的。”
最艰难的一次拍摄
聊起整个拍摄过程,饶晓志说这是他遇到的最艰难的一次拍摄。
“我们的工作强度很高。经常去抢阳光,去抢密度,去抢夜晚,宁夏那时候日照时间长,晚上很短,拍夜戏就要求我们注意力必须集中,在那几个小时必须完成拍摄工作量,强度很高。”
“我们还需要经常爬山,拍摄环境非常恶劣,基本都是沙啊灰啊。我们野外拍摄,一天下来很多时候都暴露在烈日之下。”
“沙漠戏份,我们经常从最晒拍到日落。其实并不是从太阳最毒的时候开始拍,只是开始排练,因为要抢最后太阳快下山时候的那个角度。但之前必须先练好了,所以我们只能在那个时候开始排练,然后等到那个角度的时候才正式开始拍。很多戏都是这样。”
而电影中出现的灰尘,则是现场大型吹风机制造的。
“那个东西吹进去是会卡喉咙的。当然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好的一些材质,比如说大麦麦穗的颗粒,还参考了其他电影用了一些谷物什么的,来营造那种粗粝的感觉,不然细的一些东西容易吸进肺里。”
他说,所有工作人员都戴了很多层的口罩,甚至防毒面具都戴上,但演员必须把自己暴露在这样的一个环境里。
“我记得小凯就吃进去了好多。一张嘴就基本上全是,里面全是那些沙土。”
他说,其实不光是灰尘,整个戏就没有干净过。
“要不然就是打仗,那种荒郊野外的大漠飞烟,要不然就是灰尘巨多的那种废墟……小凯中枪的那场戏,张译冲过去抢喇叭,拉下来的灰全部都在他的脸上、身上。”
他说,拍大使馆算是特别干净的地方,“但是大使馆中我们要放烟,我们要营造好看的光影效果,就要放很多的烟,也很呛人。”
电影里,有一场戏是张译去找私自离开的王迅等,结果遇上叛军开着火车过来了。
“我们推摄影车的人很辛苦,我们推车在铁轨上跑的时候,有一个哥们因为是在铁轨上要推着一个车跑,为了接那个速度,绊着了……”
看完粗剪,鼻子就酸了
等电影完成粗剪时,看自己的片子,饶晓志鼻酸了。
“从决定开机时间后,写剧本,到拍摄完成,对我来讲是精神高度集中的阶段,大概持续有近一年的时间。在这个项目上所付出的精神,以及我处理各种事儿,其实就跟万里归途带一群人回家的概念差不太多。”
饶晓志看粗剪时经常鼻酸,有章宁牺牲的戏,也有宗大伟跟媳妇打电话的戏。
“因为我会进入那些人物,他媳妇很难,他也很难。他在战乱的情况下,刚逃离一个爆炸,赶紧包扎好,为了遮伤口又戴了一个头巾逗媳妇开心,他也挺难的。”
“这种很小的细节,都是我们在做剧本的时候,就把人物都梳理了,然后设计进去的。所以宗大伟这个人,开场时他的不高兴,是因为他很多事情并不如意,他并不是一个如意的外交官。”
而电影里张译饰演的外交官宗大伟,确实给很多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有观众表示,“虽然知道张译演技精湛,但还是获得了远超期待的惊喜”。
宗大伟与妻子通话时的歉疚与隐忍,对成朗嘴硬心软,面对同胞时的顾全大局,爱与责任的抉择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说起和张译的合作,饶晓志赞不绝口,” 他是一个好演员,而且是一个很聪明的,有很多方法的演员。他来扮演宗大伟,不管是对他、对我,还是对整部电影来说,都是一种恰到好处的缘分,我觉得他演得非常好。”
“在表演上,他可以给我们一个安全感。他会想很多种办法,他琢磨人物反应……我觉得这都是从表演上更大提升这个角色的魅力和特点所在。”
张译的敬业也令饶晓志感动。
“他有颈椎病,之前就有的旧疾,可能在那几天犯了,走路就会晕。所以他要用拐杖,但演戏又不能有拐杖,所以他演戏的时候得强忍着这种眩晕感。”
对于王俊凯在片中的表现,饶晓志也非常满意。
“ 小凯,他有阳光大男孩的样子,也有该有的固执,我觉得这都特别好,都像……从最后呈现的结果来看,我觉得小凯达到了,甚至超出了我对他的期许。”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