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太原晚报
国庆降雨连着降温
“秋冻”要适度
本报讯(记者 魏薇 通讯员 赵惠峰)秋分过后,三秋过半,省城天气逐渐寒凉。我国有句俗语叫“春捂秋冻、不生杂病”,那么,这句话到底有没有道理?秋季是否真的能“冻”呢?省中医院内分泌科贾正玉医生认为,进入秋季,昼夜温差加大,虽说“春捂秋冻”有助养生,但“秋冻”也要有度有节,科学进行。
从中医角度讲,“秋冻”有两层含义,一是“秋不忙添衣”,另外就是“拖延添衣时间”。适度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提高人体对低温的适应力,增强身体免疫力。同时,秋天是养阴的季节,如果穿得太多,会助长阳气,对身体不利。
当然,专家也提醒,虽然秋冻对人体健康有很多好处,但也要顺应自然变化,把握适度原则,既不可过早过多添衣,也不要盲目挨冻。尤其是国庆假期这几天,省城降雨降温,气温一下从接近30℃,降到只有10°C上下,添衣保暖必不可少。免疫力低下的老人、孩子,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患者,哮喘、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以及肠胃不好的人,盲目秋冻,反而更易生病。即便体格健康,“春捂秋冻”也是有条件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感受,适当添减衣物,并且脚踝、腹部、脖子、膝盖等部位也需着重保暖。通常,日照温度在15℃至20℃时,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
除了“秋冻”,秋季养生还需“四防”。多吃芝麻、蜂蜜、秋梨等蔬果食物,防秋燥,起居上要早睡早起,呼吸新鲜空气,以利舒肺。二是防湿邪,秋天的雨水增多,应以莲子、冬瓜、莲藕、山药等祛湿化滞、和胃健脾的膳食为主。三是防贼风,忌开窗而睡,少受风。四要防秋郁,适当调节好心情,多到户外走走,赶走秋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