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城夜谭|加强高校“恋爱教育”,也是大学生成长“刚需”

春城夜谭|加强高校“恋爱教育”,也是大学生成长“刚需”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近日

教育部在答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的

“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家庭家教家风必修课的建议”时表示

鼓励高校加强恋爱心理教育

春城夜谭|加强高校“恋爱教育”,也是大学生成长“刚需”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据媒体报道,此前已经有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多所知名大学开设了“爱情心理学”之类的课程,颇受学生欢迎,一项调查也显示,近九成大学生支持开设“恋爱课”。还有高校尝试把课程内容放在网上,报名的学生很多。看得出来,大学生对“恋爱教育”有着很强的刚需。

一项调查显示,88.23%的大学生支持开设恋爱课。大学生在恋爱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在表白、相处及异地恋三方面。如何解决恋爱中的矛盾和分歧、如何面对感情的结束是大学生最希望学到的内容。

教育部在答复中就下一步工作考虑表示,鼓励高校结合青年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恋爱心理教育、家庭伦理教育,提升学生表达、沟通和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学生深刻领悟“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的重大意义。

春城夜谭|加强高校“恋爱教育”,也是大学生成长“刚需”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武汉大学“恋爱心理学”讲座现场。图片来自武汉大学微信公众号

实际上,类似的选修课程和讲座,一直都有,而且很容易作为“新闻”被媒体关注,讲授爱情课的老师,也容易成为网红。比如,复旦大学的梁永安教授,本来是研究文学的,因为在课堂上谈论爱情,几乎成为明星级人物。

春城夜谭|加强高校“恋爱教育”,也是大学生成长“刚需”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图截自“梁永安”B站号

这说明人们仍是以一种猎奇心理来看待大学生的“爱情课”,它似乎是不同寻常、值得玩味的。现在教育部的表态,有助于让这些课程走向“正规化”。尽管和上述人大代表提出的“必修课”还有一定距离,但更多大学开设选修课,则是可以期待的。

春城夜谭|加强高校“恋爱教育”,也是大学生成长“刚需”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教育部对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的答复。截图来自教育部官网

高校开设家庭家教家风必修课非常有必要

大部分学生都是在18岁开始自己的大学之旅,这是法律和文化意义上的“成年”,父母把孩子送到大学,也都长舒一口气,认为孩子可以“真正独立”了。家长不再把孩子谈恋爱看成是“早恋”,而是暗暗期待他们能够有所收获。

但是,大学新生身处异乡或者都市的大世界,他们要接受的新事物层出不穷——爱情当然是其中最美好的,但也是最“难办”的。

“高校开设家庭家教家风必修课非常有必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喻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当下,很多年轻人自称“社恐”,不知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和亲密关系,在大学期间开设“家庭家教家风”必修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表达情感,能够有效进入一段亲密关系中。

去年,喻丰教授在武汉大学开设了一期“恋爱心理学”讲座。当天,教室里挤满了学生,很多学生自带小板凳听讲,挤不进教室的学生就在窗外踮起脚,探着头。喻丰坦言,讲座火爆反映了学生们渴望知道如何去爱,“年轻学生会对一段亲密关系抱有期待与渴望,但尚不清楚一段亲密关系对于个人的意义,若能有一门课程对他们加以引导,将会避免许多矛盾与障碍”。

春城夜谭|加强高校“恋爱教育”,也是大学生成长“刚需”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武汉大学喻丰教授开设的“恋爱心理学”讲座现场十分火爆

在武汉科技大学,婚姻家庭法选修课已开设14年,2020年,这门火爆的线下课走向线上。“婚姻家庭法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无论你结不结婚。”这门课的主讲人、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晶常和学生们讲,“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其中都有很多学问,并不是一纸证书那么简单。”

加强“恋爱教育”是大学生成长“刚需”

现在年轻人中流行一种“社恐”文化,很少有人认为自己是“社牛”。这并不意味着绝大部分年轻人真的是“社恐”,却也反映出一种普遍的心态:和“80后”“90后”相比,“00后”年轻人似乎更喜欢“一个人”的生活。

不难想象,等到他们大学毕业,很快就面临着“催婚”的局面,进而发展成个体和“原生家庭”的矛盾。这是当下社会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社会期待年轻人早早结婚生育,却连如何去恋爱都没有教会他们。因此,“爱情心理学”或者“爱情社会学”,乃至“爱情政治学”,都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不应该简单理解,爱情心理学就是教人如何“找到”一个对象,或者保持一段亲密关系,而是应该在宽广的意义上来理解:年轻一代,如何与自己的“社会关系”友好相处?如何更好地理解“爱情”“婚姻”和“家庭”,并从而构建出一种宽容、友善的爱情文化?

对爱情,每一代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们不能指望“爱情心理学”能教给年轻人谈恋爱的技巧和策略,也不要指望老师能够提供一个标准答案。但是,这样的课程仍然可以作为一种年轻人生活的“支援”。

尤其是最近几年,很多大学的学生长期都在上网课,没有正常的“校园文化生活”。在这个时候,这些年轻人可能更加孤独,他们需要更多关爱——倒不一定是狭义上的爱情,而是更广阔的心理支撑。

能正确认识家庭关系,学会情感表达,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是大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也能一定程度帮助其提高自我调节及抗压的能力,同时也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内容。

高校里的“恋爱课堂”并不“提供”男友或者女友,却可以成为一个年轻人身心成长的空间。实际上,这门课程,不只可以为年轻人提供倾诉和交流的机会,更能让他们意识到,从爱情出发,可以抵达更广阔的世界,人生有更多可能性。这就相当有意义了。

如果思考更进一步,在大学生群体中婚恋教育是必要的,那由其广泛延伸的与异性相处模式、心理教育以及性教育等,也有下沉和普及到适龄儿童和青少年成长中的合理性,将相关知识正确适时地渗透到传统和早期教育中,有助于培养孩子们健康的身心、健全的人格,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尊重他人。

掌上春城综合整理

来源:光明日报、新京报、长江日报等

责编:毕群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