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四五点上山寻水,58岁金华大伯:从没见过这么旱的天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朱丽珍 婺城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檬檬

8月22日早上5点,天还未完全放亮,金华市婺城区莘畈乡井下村,58岁的村委委员华瑞富早早整理好装备,踏上“寻水”之路;8月23日,“寻水”的时间,提前到了凌晨4点……

“寻水”,顾名思义,就是寻找水源。

井下村地处婺城山区,连日高温干旱,村里蓄水不足、供水紧张。村里组建了“寻水小分队”,华瑞富就是其中一员。每天早起上山,就是为了寻找到一处合适的水源,把水抽进蓄水池,供应村庄1600人口的日常用水。

当了一辈子农民,很少离开村庄的华瑞富坦言:“这么大年纪了,这么旱的天,还真的没见过。”

凌晨四五点上山寻水,58岁金华大伯:从没见过这么旱的天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6月26日出梅以来,浙江出现罕见的持续性高温少雨天气,相比供水相对稳定的城市,山区农村的缺水局面更为紧张。旱情,现下也成了摆在井下村面前的一道难题。

“我们村里是通了自来水的,但这段时间用水实在太紧张,自来水也供应不过来了。”华瑞富坦言,近个把月来,山泉水成了村民们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但受连日晴热高温天气影响,山泉也日渐干涸,“这段时间一到傍晚五六点,用水高峰期,村里经常会断水。”

井下村有个蓄水池,眼看着水位不断降低,华瑞富坐不住了,他立即前往村里的供水站与大家商量对策,大伙一拍即合,“寻水”小队便应运而生。

凌晨四五点上山寻水,58岁金华大伯:从没见过这么旱的天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为了寻找可以利用的水源,华瑞富几乎将井下村周边跑了个遍。

“这里地势太低,水很难抽上来,咱再往下游走走。”

“这里水量不多,抽水泵一会功夫就抽干了。”几天下来,华瑞富已然成了“行家”。周边大大小小的水塘、溪流,大多被他加以利用,成为了村民们水龙头里的涓涓细流。

“简单讲,哪里有水,我们就前去搭建临时管网,安上抽水泵,将那边的水抽调回村里。”这几天,华瑞富在井下村大埠垄地段成功找寻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理想型”:一处不大不小的水塘,水虽不深,但胜在不断有水流汇入,能够源源不断地补充。而且离蓄水池位置不远,大概百来米,水管一接,就能将水抽入蓄水池。

即便如此,抽水泵工作小半个小时后,水塘已然见底。

“我们一般等个两三个小时,等水积多一点了,再返回来抽水。”如此循环往复,一天要抽个五六次,华瑞富埋头操作着机器,40多度的高温天里,他忙得大汗淋漓。

凌晨四五点上山寻水,58岁金华大伯:从没见过这么旱的天休闲区蓝鸢梦想 - Www.slyday.coM

眼看着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用水需求得到保障,华瑞富几天来一直紧锁的眉头也稍稍舒缓了些。

“这么缺水的日子,真的很少见。”在村里生活一辈子,干旱日子,华瑞富也是经历过的。年轻时,曾在旱季提着木桶接水浇地保苗,但他忍不住感叹,像今年干旱时间这么长的,不多见。寻水小分队寻寻觅觅,仅够保证村民的生活用水,到了晚上9点,甚至还要将水停掉。农民的作物就更顾不上了,在高温干旱里只能遭了殃。

华瑞富说,井下村主要的经济作物就是茶叶,其中白茶有400多亩,但今年,白茶都被晒得枯黄。“成片成片的茶叶都能晒黄,还真的从来没见到过。”

有过在田埂上来回奔波送水的记忆,还有穿梭林间寻水的经历,华瑞富自然养成了惜水如金的习惯。

在村民们眼中,华瑞富不仅仅是村里的“寻水人”,更是当之无愧的“节水达人”:淘米水用来洗菜,洗完菜再顺手浇个花;洗衣服的水不仅可以拖地,还能冲马桶。在华瑞富手上,家里的生活用水大都经过多次循环利用。

华瑞富说,这几天,村民微信群里也在提倡大家节约用水,“只有吃过苦才知道不缺水的日子有多幸福,节水是我这一辈子都要去坚持的事。”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