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捡了只小狗养大后竟是貉
今年4月期间的上海,正是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我有个朋友刚好在3月初前往上海打拼,结果被隔离了三个月,我对他的不逢时印象深刻。
此时的上海市民胡女士自然也处在隔离中,但她比大多数人好点,起码是在老家的自建房住的,还有个院子活动。她在院子里闲逛的时候,突然在落叶堆中发现了一只超小的狗狗,它眼睛都还没睁开,甚至连脐带都还粘在身上,显然是才刚出生一会儿,狗妈妈可能是听到人的声响就逃走了。
怎么说也是一条生命啊,胡女士想都没想直接收留了它,因为之前也养过小狗,所以她带起这只幼犬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她被这只幼犬起名叫“吉祥”,寓意很明显了。
吉祥一天一天地长大了,但它越来越不像小狗,其体型虽然变大了,但体重却增长得很慢,看起来瘦不拉几的。而且它的脸貌似有黑色的覆盖上了眼睛,莫名地看出了一股“保护”的感觉。胡女士又不是傻,她知道自己可能搞错了,联系专家之后,专家一下就确认“吉祥”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
现在“吉祥”被送至上海动物园收容暂养。胡女士虽然很不舍,但也知道养不了“吉祥”一辈子,只希望它能健康成年。
为什么会在自家院子捡到?
现在的城市绿化进展十分迅速,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侵占还是没办法停止,因为社会正在不断扩张。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动物的栖息地碎片化,它们为了生存只能向人类社会进发。公园,小区,工厂等绿化丰富的区域就会成为野生动物的临时居所,人类活动区里丰富的家鼠也是野生动物们的目标。
而在上海,从去年开始,就有数据统计过,在超过150个小区都发现了貉,它们的数量估摸着得有3000多只,因此一些上海市民简直看貉都看习惯了,主要是这些貉攻击性都不强,遇到人都是躲起来的,因此没有冲突。
有这样数量的貉出现在上海,在胡女士院子里繁殖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
犬科动物——貉
很眼熟吧?这个憨态可掬的身形和“黑墨镜”?它其实就是俗称的狸猫,但是它压根不是猫科动物,而是犬科的,而且它在犬科里的地位还很特别。
这种六分像浣熊,四分像狗的动物体长在45-67厘米左右,它们的英文名及其直白“Raccoon dog”,直译就是“浣熊狗”。
它是最古老的犬科物种,可以追溯到数百万年前。科学家曾在现在意大利,法国和罗马尼亚的那块区域的上新世晚期遗址中发现了貉祖先的证据,研究发现它们与犬科动物的祖先关系很近,在日本发现的貉的化石甚至可以追溯到258万年前。
貉并不是优势种群,不同地区的基因组显示,它们在冰河时代几乎要灭绝,被限制在东亚的一小部分地区,但一直顽强地撑着,保留了一些火种。等到冰盖开始消融后,它们就抓准了时机,一举冲入了东亚。不过它们比较谨慎,如果光靠本身繁殖的速度,到现在它们也只能达到中亚,可事实上它们几乎遍布了世界上大部分区域。
原因是人类的引入。1928-1957年,苏联将它们引进了其西部边境的国家,目的是为了它们厚实的皮毛。很自然的,跟其他入侵物种一样,貉开始大肆繁殖并扩张。
后记
动物城市化的进展似乎不可阻挡,不过话又说回来了,不都是人类逼的吗?
很多人都会说现在看得到的动物都是“三有”,是保护动物。开玩笑,不这么设置,这些动物早被一些没意识的人吃光了!提出反对意见的,怕不是没得吃在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