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孙燕 通讯员 金旎 王小冬
“之前陪爸妈在附近散步过,最近才发现这里的夜景突然变漂亮了,有一种怀旧的氛围感,所以就特地打扮了一番,过来打个卡!”穿着汉服的市民小朱举着自拍杆正在萧山市心南路进行拍摄。
经历5个多月的改造,杭州萧山市心南路亮化改造项目已于近日收尾。
1958年,萧山城区开建第一条柏油马路,就选在了市心路。据老一辈人回忆,那时的市心路,是萧山人靠着肩挑、人抬的造路模式,将市心路一点点地拓宽开来。
随着时间的流逝,斑驳破旧的立面,裸露凌乱的管线、无序空调外机……这些景象成了城市中一块块“伤疤”。杂乱、老旧的外立面与现代空间功能、景观要求早已格格不入。
经过改造,如今的市心路已成为贯穿萧山南北的主干道、“中轴线”,连接新老城区的交通“大动脉”。沿线是商业区、住宅区集中区域,所在范围包含萧山区体育中心等亚运赛事场馆。
如何用光,将灯光艺术自然融入老城区生活,达到改善街道整体氛围的效果?
负责做这次亮化项目的设计团队——浙大院光环境所与属地城管部门反复研究商讨,将设计重心不仅仅放在城市界面的整体氛围提升上,更注重近人尺度的感受,从照明方式、适应性、交互控制等各方面出发,进行针对性的老城区照明设计,改善街道氛围,注入光影活力。同时,尽可能选用低碳节能灯具,增设智能控制以降低能耗、严控光溢散,打造人与光和谐共生的城市宜居空间。
“此次照明提升以暖黄光作为基础色调,打造友好、亲和的街区氛围,增强市民的获得感。”设计负责人介绍。
新世纪广场等一些欧式建筑旧貌换了新颜,特殊的建筑结构在暖白色的光照下,显得复古而精致。
市心广场的草丛间,飘舞起无数“萤火虫”,星星点点、忽明忽暗的亮光勾起过往市民的童年记忆;在余暨公园和大鸟公园里,树林周边的灯光随着季节更替呈现不同的宜人色彩,为市民在每个季节带来各异的精彩。
南门江凉亭北侧的亮化设计更是凸显了投影元素的趣味性。这里是居民饭后休闲的广场舞集会地,这次提升不仅补充了功能性照明,提高了亮度,还增加了趣味投影。
而在几个街角广场和口袋公园里,还为市民布置了“小惊喜”:可互动的“钱江潮”。老人们在灯下愉快地“踏浪”、孩子们在广场上欢乐地“逐浪”。
现代技术与历史文化融合的夜景氛围,引得不少行人驻足观赏,像小朱这样来“打卡”的市民也越来越多了。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