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六年级生上语文课打起仗,老师还加油助威,爸妈们不淡定了:这都是我们玩剩下的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姜赟通讯员朱张津屠小丽国庆假期后的第一节语文课,嘉兴南湖实验学校607的学生却在课堂上玩起了“打仗”,老师不仅不禁止,还加油助威,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语文老师屠小丽告诉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孩子们玩的不是其他,而是传统玩具——“竹节人”。节前,屠老师刚给孩子们上了作家范锡林写的《竹节人》,“作家范锡林在文中介绍了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的过程,竹节人把那个年代的学生都迷住了,连老师也玩得全神贯注、忘乎所以。”现在的孩子玩得大多是乐高,看到课文里传神的描述,大家都瞪大了眼睛,“我给他们放了我之前制作竹节人的视频,台下的学生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巴不得也能拥有一个威风凛凛的竹节人!”课上,屠老师还让学生们根据文章里的描述,写了一份竹节人的制作指南,同学们总结的相当认真——制作材料有毛笔杆、锯子、纳鞋底的线,首先需要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节,作为竹节人的脑袋和身躯,再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其次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当四肢;最后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屠老师趁热打铁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假期作业:自己制作一个竹节人。为了备课,屠老师自己也做了一个竹节人,花了不少功夫,难度确实不小,“作家范锡林是1950年生人,当时常见的工具,如纳鞋底的线在现在并不多见,所以需要学生们自己寻找可替代的工具,另外锯竹子的时候,竹子容易开裂。所以我也想借此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屠老师原本担心这项作业会把学生们难倒,没想到低估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假期没过几天,就收到了好几份成品,“有同学没找到合适的竹子,于是用了喝奶茶的吸管,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柴同学自己进竹林挑了一节竹子,在大人的指导下,柴同学还学会了使用锯子,“每到锯到关键时刻,就会前功尽弃——竹子就迸裂开来,后来我才知道要用锯子转着锯才不会裂。锯完之后,我又找了一个麻绳并钻了一个小孔,然后我就全神贯注地开始穿线。”柴同学还为自己的竹节人安排上了“武器”——在竹节人的手上绑一根木棍,像极了孙悟空的定海神针,“我还在竹节人的头上画上了五官,看上去威风凛凛。看到自己做的竹节人,我心满意足。这次做竹节人,让我真知道了做事不能心浮气躁,一定要认真对待,否则就不能成功。”除了加武器,徐同学给竹节人做了一个红色披风,“竹节人瞬间成了身披盔甲、手握长矛、行走江湖的大侠。我找一个有缝的椅子,把线穿进去,双手紧紧拉,我的竹节人就挺立了起来,手在下面一拉一松,竹节人就动了起来,那柄长矛在竹节人手中摇摆着,挥舞着,就像武侠片里操练的样子,好不威风!”何同学也为自己的竹节人加了件银色披风,神气极了,“只见它挥舞着手中的武器,双脚不停地摆动,这威风凛凛的架势,只怕老虎见了都要跑!”看同学们兴致勃勃,屠老师索性把节后第一节语文课变成了“战场”,你来我往,一来一回,攻守配合,难舍难分,还有学生在一旁呐喊助威,一节课很快就结束了。“班上还有孩子带来了乐高小人与竹节人‘对打’,不一会儿,乐高小人就败下阵来,学生们觉得很有趣。在以前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人们利用手头的工具,创造出了不少有趣的小玩意儿,我希望孩子们在了解传统玩具同时,也能提高想象力与动手能力,创造无限可能。”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有爸妈感叹:其实“竹节人”这种游戏,都是我们玩剩下的,“这个不是我们小时候自己做出来玩的玩具嘛”,一位70后爸爸告诉小时新闻记者,他小时候可没有乐高这种五花八门的东西,“我们那时候花钱去买玩具是很少的,反正我印象中几乎没有,要想玩都得靠自己做,然后做出一个玩具能玩很久。”小时新闻记者采访发现,70后80后爸妈们童年玩具可真不少,除了“竹节人”,还有这些——●弹弓当时的当红玩具,主要取材简单,用树杈和橡皮筋就可以,还有用粗铁线做的,家里橡皮筋多少都有点,绑头发用的,也好找,做也方便。●滚铁环这也算是体育活动,南方北方的孩子都会玩,为了玩铁环,有些人还拆过自己家的(木制)洗脚盆,因为当时有很多这样的器具,都需要有一个圆形的铁箍用来加固器具。●陀螺一般用硬木头削的,取材也简单,找一段粗细合适的硬木,先用刀削好,再用锯子锯下,为了好旋转,会在尖头加个钢珠。●丢沙包大家会让母亲给自己做一个沙包,后来自己也会做了,一个沙包可以玩很长的时间,看看谁的力气大,丢得又远又准,还可以玩出花样,看谁眼神好。●玻璃弹珠(钢珠)男生儿时最爱玩具之一,很多人都玩过,经常几个人一起比赛,看看谁厉害,看看谁的眼力更准。你小时玩过什么游戏?你还记得吗?欢迎留言区留言,一起怀旧一把。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