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个庞大的时间容量,江河流淌,日月交替,大地于无声中见证着城市的发展。
十年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更是奋进的脚步。东营区牢记职责使命,时刻把发展重任扛在肩上,把群众利益放在心头,以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以高效能治理促进高水平安全,演绎出一幕改革创新、蓬勃发展的生动实践,留下众多闪光的印记。
翻看东营区发展的城市手账,我们会看到:十年来,东营区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全区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入选山东省高质量发展进步县;十年来,东营区工业迈向绿色高端,规上工业企业由106家发展到148家,高端石油装备产业集群被认定为省级主导、省级特色和全省首批“雁阵形”产业集群,获评山东省工业强县;十年来,东营区不断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档升级,高标准农田增长13.4倍,建成1100亩耐盐碱作物种业示范推广基地,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入选全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省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获批创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十年来,东营区坚定不移推进区域统筹、协调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一座更加美丽、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新城,铺就油城大地绚丽的幸福底色。
回望非凡发展的十年,东营区敞开胸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拥抱快速的巨变,焕发勃勃生机与活力。让我们寻迹这座城市的发展进程,聚焦这片我们生活的土地上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经济发展蹄疾步稳
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奋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营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经济发展高歌猛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东营区大地一片生机勃勃,处处涌动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奋斗热潮。
2012年,全区生产总值319.7亿元,2021年达到531亿元,十年间,东营区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跻身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GDP是刻画城市成长的主要脉络,十年的数据变化,反映了东营区经济实力的持续攀升,为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增添了信心、坚定了决心、树立了雄心。
机器轰鸣、工程车往来穿梭、焊花闪烁……秋日的暖阳映照在东营区中心医院门诊病房楼项目现场,工人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项目预计总投资3.39亿元,主要建设门诊病房楼、康复楼各一座,建设相应配套设施。项目竣工后,将进一步改善全区各级医疗机构软硬件配套建设和医疗服务水平。”在项目施工现场,区公用事业集团公司项目管理部主任李浩新介绍。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产业就是谋未来。东营区主抓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在全区范围内掀起项目建设热潮。随着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产业转型、升级、壮大,经济发展夯实底盘、增添后劲。
十年来,东营区持续在强产业、引人才,打造宜业宜商环境上下功夫,精准化开展“双招双引”,用好“招商引资热力图”,引进投资过亿元项目367个、500强企业12家,促成王府井生活广场、新城吾悦广场等名企项目落地,为全区经济社会蓬勃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聚天下英才而用,汇四海栋梁而任。东营区用政策引才、以产业聚才、用真情留才,围绕产业链打造人才链,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完善“人才有价”“揭榜挂帅”机制,打造黄河三角洲人才集聚高地。十年间,东营区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稳定增长,跻身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获评全省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先进区,交出了全面对外开放发展的“靓丽答卷”。
作为因油而生、因油而兴的城市,聚力突破石油科技创新,发展石油石化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命脉。东营区坚持工业强区战略,充分发挥油地创新资源富集的优势,实施东营高新区、东营科教园区“双核驱动”,打通科技成果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通道,构筑石油科技创新策源地、石油人才集聚地。同时,推动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打造创新活跃、要素集聚、优势突出、油地共赢的石油科技之城。
时代的春风催生经济发展的滚滚浪潮,当下的东营区项目加速落地、产业加速集聚、创新驱动发展的效应加速显现,经济发展筋骨愈发强健。
生态面貌提档升级
绘就景美人和“新画卷”
“又逢一年‘粉黛’季,耿井湿地的粉黛乱子草已陆续盛开,远远望去,俨然一片粉红色花海。漫步在赏花小径,如同置身于粉色的云朵里,让人流连忘返、如痴如醉。”“置身秋日的东营区,抬头望去,湛蓝高远的天空,一尘不染,仿佛让人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仲秋时节的东营区,蓝天白云、碧水清波,美不胜收,随手一拍就是大片。
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是东营区的时代课题,也是对理想城市发展模式的探索。十年间,东营区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按照“北拓、中优、南扩”的城市空间布局发展思路,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着力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独具东营特色魅力的公园城市大格局。如今,往日裸露的土地变身“花海”、林荫道,闲置土地建成了街头游园、主题公园,不仅焕新了城市的魅力值,也给市民休闲娱乐、健身锻炼提供了场所。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市民刘芳玲一家来到新开放的体育公园,大人们在运动场上打篮球、踢足球尽情挥洒汗水,小孩子们则在草地上玩耍嬉闹、尽情撒欢,“口袋公园随处可见,公园绿意深深、景色多变,住在东营区我们很幸福!”提及居住环境的变化,她自豪地说。城市成为公园,公园也是家园。公园城市,正在重构这座城市的未来图景。
四季有花、全年有景,不再只是一种期望;推窗见绿、出门进园,不再只是一种愿景。
生态环境的改变远不止这些,东营区坚持城乡统筹、系统施治,用生态的办法治理生态,加强公园城市建设与生态本底的有效衔接,努力让良好生态成为东营区最美底色。高标准建设12公里沿黄生态长廊、系统实施总投资18亿元的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河湖水质提升工程、规划建设城北湿地群、构建“水林田湖草城”生命共同体、打好水气土污染防治攻坚战、稳步推进“两清零一提标”、开展城市环境整治集中攻坚年行动,全面推动城区面貌明显改观。
蓝天白云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生态文明最质朴的需求。十年来,东营区久久为功,新建提升各类公园游园83个,完成城市增绿1180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提高到35%,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空气优良率达到73.3%,碧水蓝天成为新常态……一幅绿色植被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文化内涵与园林景观相融的诗意画卷正在东营区大地徐徐展开。
民生福祉阔步向前
实干筑牢百姓“幸福梦”
品质是一座城市发展的象征,影响着千家万户居民的生活质量。东营区作为中心城区,把城市建设好、管理好、发展好,是全区人民的热切期盼,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最大主题。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十年来,东营区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心用情保障改善民生,全力办好优化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等民生实事,社会事业快步向前、幸福指数大幅提升,位列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第67位。
教育是民生之基,关系社会发展和千家万户。放眼全区,近年来,胜利一小、胜利实验小学、胜利三十四中、五十八中完成拆除重建,31所中小学幼儿园完成办学条件提升。越来越多的孩童享受更优质的教育。
东营区以打造“全市第一、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现代化教育高地为目标,抓好教育体系优化、优质学校增量、优秀校长培育、教师队伍提质“四大工程”,着力打造体系完善、布局合理、优质均衡、家校和谐的教育满意之区。
“这两年幼儿园发生的变化太大了,楼宇更新了,玩具设施配备更齐全了,接送也更方便了。孩子每天回家开心地讲述幼儿园里有趣的事情……”这是区文苑幼儿园建工分园小二班子硕妈妈由衷的感想,也是东营区教育融合发展新成绩的一个缩影。
为了让学生“有学上”“上好学”,东营区以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为统领,梯次实施移交学校改造提升工程,逐步完成胜利第一初级中学南校区改造建设,实施胜利二小、胜利十一中改扩建,谋划胜利二中、胜利五十八中、石大附中改扩建和青山小学新校建设,推动优质学校增点扩面。
医疗是民生之需,是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社会和谐稳定的“压舱石”。牛庄镇东庞社区居民武金厂实实在在享受到医改带来的成果后,对此赞不绝口。“我老伴因为脑出血做开颅手术已经6年了,术后引发癫痫,平时还有高血压,头几年吃药的费用全部由我自己负担。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享受到门诊慢性病待遇,平时药费能报销90%,家庭医生还为我们建立了健康档案,对我们身体的关爱简直比我们自己还上心!”这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东营区在推进医改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全区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每年让利群众1000余万元。
东营区聚焦打造区域医疗高地,实施“名院、名科、名医”增量工程。整合8家油地医疗机构成立区中心医院、区中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区人民医院外科病房楼、新区医院门急诊综合楼建设完成。定点医药机构全面实现医保“一卡通”,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更便宜。
一份份温暖厚实的“民生答卷”,温暖了民心,也稳稳托起了东营区这座魅力之城的幸福感。
时光执笔,或写意泼墨,渲染整片热土上的纵横骨骼;或细处勾勒,浓缩进化工产业园区。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和产品的一次次迭代升级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东营区快速发展的时代光彩。
精雕细琢一座城,破茧成蝶展新颜。今天的东营区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征程壮丽开阔,新时代大有可为。东营区将聚焦石油科技之城、活力宜居之地、教育满意之区、吕剧文化之乡的建设使命,继续推动城市环境面貌、形象品位实现新的更大提升,让城市更有“气质”,让群众生活更有“品质”。期待,下一个十年,东营区这座城市势必变得更加瞩目!
★
记者:高艺飞
编辑:耿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