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刘俏言 通讯员 王小曼 文/摄
商职院毕业典礼。
2022届1067万毕业生背后,还站着一群为学生求职不断努力奔波的老师们。
在刚刚结束的浙江省专升本考试里,虽然招生计划增加了2千人,但报名考生增加了近2万人,就连分数线也高了一大截。根据最新的数据,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商职院)将有约1300名2022届毕业生考入本科;专科毕业生面对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一水儿“本科以上”学历要求的招聘,显得更加迷茫。
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要求学校积极促进学生就业。同样是在3月,沈嘉铭老师刚刚完成了和浙商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的初步对接,这是浙商院经管学院访企拓岗名单里,新增的一家企业。
为了帮学生就业,老师们有多拼?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跟随商职院就业处老师王小曼、经管学院实训中心沈嘉铭、辅导员袁子霄老师一起工作了3天,记录下了他们为促进学生就业做出的种种努力。
就业数据像一把发令枪
商职院毕业典礼。
6月6日上午,是商职院2022级毕业生的毕业典礼。
王小曼穿着一条碎花裙,穿梭在学校礼堂,和毕业生代表们一起唱着校歌。
礼堂两侧挂着条幅,写着“祝你前路康庄”“未来星河璀璨”。仪式结束后,学生们涌出礼堂,在广场前的签名墙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和学生合完影,来不及庆祝,王小曼便迈着快步,走回了办公室。
坐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浙江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屏幕中间的签约率数据像是一把发令枪,指挥着王小曼接下来的每一步工作。她先在系统里,挨个审核学生们的三方协议和劳动合同。每通过一个,签约率的栏头数字就会跳动一下。
王小曼将这些数据导出,稍作处理后形成《就业率前十班级》《就业率低于10%班级》《各二级学院就业率排名》三份文档,发布到工作群里。
王小曼在整理就业数据发送给各个班主任。
这样还不够,她还需要找到表格里就业率较低的班级班主任,一一私聊,询问缘由,基本每天一次。
她整理好表格上报后,紧接着打开另外一个名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服务管理平台”的后台,申请在上面发布招聘信息的企业都会在后台显示,王小曼需要审核企业的资质。
王小曼在审核企业资质。
待审列表里,大多都是中小企业,也有凑凑餐饮、嘉禾人力等知名企业,“我们的学生还是很受欢迎的。”王小曼笑笑,确认好企业营业执照等信息后,就会将这些招聘信息发布到就业网站上。
端午节前,学校刚刚举办过一场线上招聘会,今年春招的企业报名远没有去年热烈。王小曼在和企业对接的答疑群里,还要多次催促企业尽快上传资料、发布招聘岗位。往年的浙商院招聘会上,如果开放200个摊位给企业,不到三天名额就会被抢完,但今年招聘会,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才报名了不到100家企业。
云招聘会结束后,对接群里的企业陆陆续续会提供一些工作岗位过来。王小曼会把这些信息在就业公众号上推送,并转发给专业对口的学院、甚至班主任那里。
6月8日,毕业生们陆续离校,王小曼例行走访寝室,想问问那些还留在宿舍里的学生们,毕业以后都去往何方。
妍妍和晨晨都还住在寝室里,妍妍已经通过专升本考试被录取,而晨晨正在求职,她在Boss直聘上收到了一家公司的面试邀请,“他们说让我去现场试剪(视频),如果能录取我就准备去上班了。”晨晨说,她是数字媒体专业毕业的,这是她收到的第一个面试邀请,她看了一眼薪资,底薪5k+提成,她觉得还不错。
访企拓岗就像和企业谈恋爱
6月8日,沈嘉铭结束对海亮明康汇公司的第三次访企拓岗,直到晚上十点半,才整理完全部资料回家。
他是商职院经管学院实训中心的负责人,在高职院校,从大三上学期开始,学生就需要参加学校的产教融合项目或是自己去外面找实习。沈嘉铭的工作,就是走访这些和学校合作的企业,审核资质,尽可能让学生尽可能让学生通过产教融合的实践锻炼快速成长为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多面手,并成功留任企业。
今年的2月底,沈嘉铭的第一轮摸排就开始了。先要剔除一些去年学生们实习反馈上来不好的企业,还要寻找一些新的适合学生们去实习并留任的企业。
沈嘉铭说,走访企业就像“谈恋爱”,一开始要“互相了解”,第一次去,就是了解企业用人需求,和各个部门主管了解企业的主营业务和发展规划,确认这是一家规模大、成长快的企业,再开始下一步了解。
到了“恋爱拉拉手”环节,沈嘉铭就要拿出“谈判”的姿态。双方的对话,通常是这样的——
“我们学生来这里实习,要提供住宿,要有带教师傅,还要购买雇主责任险。”这是沈嘉铭的谈判底线。
“我们学生实习工资必须拿到4000元以上。”沈嘉铭对HR表达态度。
企业一方自然希望能尽量压缩用工成本,便开始把话往回拉,“这个薪资确实有点高,能不能再低一些?”
“如果薪资过低,在学生这里就没有竞争力了,能不能以其他形式补助一部分?”双方拉扯一番后,最终敲定,月薪3000多元,其余以饭补和交通补贴等形式给到学生。
放在学生活动处的就业政策公告。
从2月底到6月初,沈嘉铭走访了近25家企业,询问他们的用人需求和学院的匹配程度,帮学生们挑选岗位和带教师傅。
“由学校出面和企业达成协议,一定比学生自己去外面找的实习条件更好,而且学生可以通过产教结合直接留任企业。”沈嘉铭说。
在沈嘉铭长长的访企拓岗名单里,物美、韵达、明康汇、浙大冰虫、浙商食品等知名企业赫然在列,在这些企业里实习的学生,在毕业时留任率几乎全部过半。
“我们在实习的时候,学院老师们就会来跟我打听,实习顺不顺心,有没有达到企业承诺的工资。”2022届韵达精英班毕业生孙泽毅说,这个精英班,便是经管学院访企拓岗时得来的成果。
去年9月,班上32名学生几乎都去了上海韵达总部进行产教融合,今年毕业后,除了少数决定考研或是回老家发展的学生,20多人都留在了实习岗位且转了正。
孙泽毅也转正了,目前从事操作技术管理岗位,转正后薪水有7-8千,他打听了一下,除了参加学校产教融合和专升本上岸的学生,其它在社会上求职的同学,都不是很顺利。“今年就业比较难,所以能直接留在这里工作,住在员工宿舍,其实也很幸运。”他说。
一天打30多个电话,给学生做就业指导
袁子霄辅导员。
“你看今年的就业形势,就知道其实普通学历在就业市场上没什么竞争力。”经管学院的辅导员袁子宵正在和学生娄安洋谈话。娄安洋今年大二,原本准备专升本考试,但看到今年就业形势严峻,又开始犹豫自己“市场营销”这个专业是否有再读两年本科的必要。
娄安洋的家庭情况,袁子霄摸过底,他的父母都在绍兴务农,他也希望能尽快就业,给父母减少负担,唯一的顾虑,就是自己是专科学历。
袁子霄建议娄安洋面试几个和学院合作的企业看看,再决定是否专升本。娄安洋面试了三家,都拿到了实习offer,他最终决定去浙商食品实习,对方承诺,成功留任后的月薪加上各种补贴有一万元左右。
看到学生一个个都有了去处,袁子宵觉得很欣慰。他负责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今年就业大环境并不算好,他手机通话记录里,除了和父母外,一天有30多个电话,都是在指导毕业生们填写各种表格,帮助他们顺利从学校过渡到社会。
袁子霄辅导员在和学生谈话。
怕学生关注不到就业政策,袁子宵整理了杭州出台的一些促就业补贴,一条条发到学生群里——
“毕业两年以内选择灵活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享受社保补贴。”
“在校或毕业生可以享受创业培训补贴,且享有不超过5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贴息期限不超过3年。”
……
群发完毕,袁子宵便开始给学生封档案。“现在陆陆续续有学生过来要了,档案这事不能耽误,早点寄出学生早点能入职拿正式工资。”袁子宵说着,他还接到了一个中介公司的电话,要求他向学生推销自己的岗位,袁子宵没听完,直接挂断,“每年毕业季,都会有这类公司打电话来,说白了就是要廉价劳动力,我们不会让学生去的。”他说。
填好地址,封好毕业生的档案,亲手交给EMS上门的快递员,袁子宵松了松肩膀,“心里踏实了。”他说。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