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校已满月,上海中医药大学现阶段每天组织20%在校师生做核酸检测,师生志愿者们轮班上岗,一般需要3个小时。如果当天是全员核酸,所有志愿者一齐上阵,就需要连续采样6小时。
穿上“大白”防护服后,偶尔也有学生透过护目眼镜认出基础医学院教学干事马旭翔。学生惊讶地说:“原来学校里的‘大白’就是我们的老师啊!”那一刻,马旭翔觉得,对学生讲再多专业思想,也不如自己先来做给学生看。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各个高校教师志愿者不仅会“做核酸”,他们正化身“送餐员”“运水工”“广播台”“补给站”……而这些“斜杠老师”多面兼职同时,依然在线坚守本职、站好三尺讲台——这样的画风转换,同样很美。
自3月10日闭环管理以来,华东理工大学有21位来自各学院的书记、院长化身徐汇校区宿舍楼宇楼长,成为与学生们同在的史上最高学历“楼长”。
【两眼一睁,忙到夜深】
作为上海市“超级博士后”人选,上中医针灸推拿学院张帅攀头天接到通知,需要集中准备全校5000余名师生的核酸采样。“第二天早上我大概7点钟起床,洗漱吃饭后8点半到达园区检测点,领到了当天核酸采样任务。我负责的是6幢9号检测点,检测对象涉及范围广并且人数较多。马不停蹄到中午2点多采样结束,规范脱掉防护服再洗漱完毕,就是下午3点了。”
吃过“下午饭”的张帅攀,回到办公室又开始撰写中医传统功法科普推文,为大众提供一条非药物提高身心健康的途径。接着,参加合作团队的视频交流会;会后,又开始撰写自己的科研论文。给“结论”部分打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时针已经悄然滑过了午夜12时。
天热了,护理学院青年教师程康耀与同一教研室的博士后邢济麟换装“大白”,来到封控楼采样点。“不吃不喝不上厕所,这都不要紧。” 程康耀说,“关键是最近几天气温上来了,昨天有些闷热,感到有点头晕,站起来缓缓就好点。”
如果没有疫情,每周三、周五上午,程康耀都会在教室里给学生讲授《老年护理学》《急救护理学》两门课程。现在他把课堂转移到线上,当周三、周五下午轮到采样,他基本上也是“两眼一睁,忙到夜深”。
【“主播”“大白”,日夜流转】
“叮叮叮!”正在实验室里的东华大学材料学院孙宾老师看到志愿者群里的紧急招募信息,第一时间接龙报名,马上脱下了“大白”的实验服,穿上“大白”的防护服,加入了松江校区的送饭大军。“我期望能给我的学生,也就是年轻一代做个榜样。”他告诉同学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特殊时期刚好是知识点查漏补缺的好时候,自主学习多积累,老师们很乐意为大家提供平台和保障。”
事实上,在东华送餐大队中还有一批“二传”队员——楼外教师志愿者。他们每到饭点儿就驻守在宿舍楼外,与驻楼志愿者“打配合”,负责餐食卸车和搬运,解决了送餐服务从车辆到楼门“最后几米”的问题,大大提升了送餐效率。
不过,这些天送饭大军突然“减员”了一位干将,原来她从户外转战室内。东华人文学院高伟老师主动报名,担任延安路校区15宿的驻楼志愿者。“想到同学们那一张张信任你、依靠你,又略带羞涩和紧张的稚嫩面孔,换作任何一位老师都会报名参加的。”
高伟一进宿舍楼,就马上变身“大白”,投入驻楼志愿服务……而与此同时,她还要化身“主播”,为学生们线下备课、网上授课连轴转。电脑前的高伟看不出一丝倦意,正绘声绘色给住在各个楼栋的同学们讲解着“合同法”课程案例。
【发丝丝巾,一丝不苟】
如果说高校宿舍也是小区,那么每个小区都有人“罩”着。在上海海洋大学,学校按照学生宿舍小区将在校教师分区,每个小区设“区长”和“区委书记”,同时按照楼栋安排教师担任“楼长”,每层楼再设学生“层长”。于是,“区委书记”带领一部分老师负责外围工作,“区长”带领“楼长”等工作人员常住小区,协调处理区内核酸检测、餐食分发等具体事务。
于是,平日里负责教学科研的老师,特殊时期成了“无敌全能王”。进驻宿舍小区后,海洋生态与环境学院教师彭自然,就在“值守大厅”在线上课。说是大厅,其实就是学生公寓门房间外边的小茶几,除了放置供加热饭菜用的一台微波炉,就只放得下他授课使用的笔记本电脑了。现在,这是他一个人的“大讲堂”;课后,这又是他驻楼工作的地方。
与彭老师轻装上阵的“画风”不同,有的网课屏幕两头,师生都一丝不苟,从发丝到丝巾都一丝不苟。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开展线上教学已有一月,民航乘务学院空乘专业师生每堂课都身着制服,头发一丝不乱,形象清爽优雅。
上礼仪课前,她们早早起床梳洗,按照仪容仪表要求,换上制服、盘好头发、系好丝巾、化好淡妆,准时坐在电脑前。任课老师通过视频认真检查每位同学的妆容和服饰,没有一丝马虎。
到了形体课,她们又换上形体服,在有限的宿舍空地上铺上垫子开始练习。为避免训练受伤,老师一再提醒做好拉伸动作。每位同学根据老师视频练习,再拍摄视频发到学习群,接受线上指导。职业素养不是一天练就的,日复一日、无一例外、一起来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