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创新工场董事长兼CEO李开复在公开活动中表示,曾帮助旷视科技公司找了包括美图和蚂蚁金服等合作伙伴拿到人脸数据,引发热议。当晚,蚂蚁集团官方表示,从未提供任何人脸数据给旷视科技;旷视科技也表示,不掌握也不会主动收集终端用户的任何个人信息。对此,李开复向三家公司道歉,表示系自己口误。(9月13日《南方都市报》)
李开复的一句“口误”,掀起了互联网的“蝴蝶效应”,引发网络舆论的轩然大波。蚂蚁、旷视、李开复随后相继发布声明,澄清真相、解释合作方式、数据使用情况、道歉等,以期紧急“灭火”,消除负面影响。目前来看,这场“口误”引发的舆论危机,在三方的迅速公关下得到化解,避免了更大的风险。不过,该事件背后潜藏的人脸数据隐私安全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大众的警惕,需要采取更妥善的方式予以保障。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数据的依赖性非常大,需要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对技术进行检验、优化、迭代升级。初创公司与大公司合作,后者掌握着数据资源,话语权显然很大,不会将数据交出去,特别是涉及到人脸数据,更加谨慎。可见,双方采取“单独部署和使用”,“不涉及任何数据的共享和传输”符合逻辑。但如果合作方是中小公司呢,人脸数据的安全保障措施还能如此严密吗?
自人脸识别技术诞生以来,人脸数据的安全性问题,就如影随形一般,附着在技术之上,成为大众心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担心它会掉下来,损害到大众利益。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不时有网络曝光,一些互联网公司存在技术滥用,擅自超越界限,私下采集、交易、泄露用户数据信息,进而严重侵犯用户个人权益,令公众对个人隐私信息安全问题深感不安。
由于人脸数据乃是用户的生物特征,属于非常敏感的隐私信息数据,一旦遭到非法泄露、滥用,将会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之前,诸如AI换脸、售卖人脸数据等事件的发生,令公众看到了技术滥用的巨大负面作用,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性,因此强烈呼吁对人脸技术和数据实施严监管,并建立相关行为规范标准和惩罚制度,防范互联网公司滥用技术,侵犯用户合法权益。
技术是把双刃剑,需要防止它的破坏性。合法采集、妥善保存、有限度使用,这是人脸技术和数据利用所应遵循的三大原则。规范技术并非完全限制技术发展,而是在保护大众权益的基础上,进行更安全的探索和使用。因此,严守数据保护底线应成为互联网公司的戒律,建立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防范“内鬼”,同时媒体监督、司法惩戒要发挥力量,对互联网公司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对违法行为施以“零容忍”。
(东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