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岁月的一封长信

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在一地住了很久,却总以客居自称。即便心理上认同是故乡,但对其渊源也不甚了解。我们对身边的人和事,常常忽略,有时淡忘,偶尔记起。能潜心研究、记录留存,并锲而不舍地书写表达,并非易事。

处处留心皆学问。学问,对寻常人而言,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生活的好奇和对事物的专注。由中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榆次往事》,便是作者武江波对生活、工作了几十年的榆次的反哺和馈赠,是对过往岁月的殷殷回望和深情眷恋。全书30万言,分三部分。“晴川历历”,书写了走访榆次山水地理、人文历史的考证和思考;“芳草萋萋”,记录了与作者有交集和熟识的榆次文化界人士;“往事悠悠”,追忆了对亲朋故旧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悟。

这种回忆录似的个体化写作,于大多数读者并没有太多价值。对作者本人是具有记录人生经历的意义,对所记事物也有立传记载的些微价值。殊为难得的是,《榆次往事》这本书对榆次的人文历史、古迹旧址等,做了一次详细的梳理校勘和重新表达,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对研究地方文献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地方文献,指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以及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凡在内容上涉及该区域并具有一定价值的软文化,均属地方文献。在历史上,地方文献多来源于官方县志、碑文、家谱等。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个人表达的能力日益增强,写博客网文、撰文述著、口述笔录、视频录像等,方式多种多样,更新迭代,但以正式出版的方式,将所走访考察的成果留存下来,不啻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相信对后世研究地方文献,将有不小的助益。

作家武江波原籍山西平遥,自小跟随父母在榆次长大,当过工人、教师和公务人员。年逾古稀,仍活跃在晋中文化界,任晋中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秘书长,《文化晋中》杂志主编。退而不休,竭尽全力推广和传播晋中历史文化,讲述晋中故事;笔耕不辍,辑集有《七十年代的青春记忆》《旅游散记》《文趣散得》《岁月印痕》等多本诗歌、散文集。在他周围,吸引了大批爱好文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人,群策群力,发光发热,为宣传和传播晋中文化作贡献。

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作者苦心孤诣,走遍榆次大小山梁沟峁,访问了许多当地文化名人,记录了行走的所见所闻。在他笔下,榆次人熟悉的地名,乌金山、杜家山、后沟古村、要罗山、古官道等赫然在目,翻开其中一篇,便能详细了解到其背后历史渊源、典故传说。不必费心查找考证,就能知道个七七八八。若有机会向外地人介绍榆次,大可现学现卖,说出个子丑寅卯来。

远香近臭。常常,我们愿意跑好远的路去旅行、去考证,却对近旁的风景、事物熟视无睹。应了那句“只缘身在此山中”,日复一日生活在其中,抬头不见低头见,也便司空见惯,少有好奇心了。还好,有很多像武江波一样的作家,把目光聚焦一地一城,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用敏锐的眼和勤勉的笔,发掘不一样的生活场景和人生体验。

读罢掩卷,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地图,有山峦河流,有沟壑纵横,有房舍庄稼,还有一群或远或近的人……可以说,《榆次往事》是作者写给岁月的一封长信,是生于斯或长于斯或生活于斯的人,回望故乡、留住乡愁的一本手边书。

□周至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