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好种子带来好收成。今年我有300亩地用来进行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和玉米分别选的是‘华豆17’和‘登海605’,这俩品种优点不少,比如高抗倒、高抗病、高蛋白、高产量、适应性强、稳定性好等。”山东嘉祥县梁宝寺镇种粮大户韩彦东高兴地说,“今年我这玉米平均亩产1300斤,玉米不减产的情况下,一亩地还多收400斤大豆,又是一个丰收年!”

刚收完稻子的江西遂川县“新农人”王小兰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里。“我种了1000多亩‘又香优龙丝苗’,这是个高产特优品种,亩均增产50斤左右,产值高、收益好,湿谷比一般品种的稻子1斤能多卖3毛5左右,增产又增收!”王小兰对选用的良种赞不绝口。

金秋时节,五彩斑斓的丰收画卷在广袤大地徐徐展开。14亿人的饭碗,依赖有限耕地上的产出,良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好种多打粮”“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一句句朴素而直白的农谚,道出一粒小小的种子如何承载粮食安全这“国之大者”。当良种与土地相遇,丰收的希望便开始孕育。为了让田畴沃野处处升腾起这份希望,无数育种工作者在田垄间挥汗如雨、在实验室埋头苦干。

海南三亚,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种子繁育大本营。每年冬春,数千名科研人员如候鸟般从全国各地来到这里,开展育种制种研究。截至目前,已有累计超60万人次科研工作者在南繁开展育种制种。据统计,我国已育成的农作物新品种中,七成以上都经过南繁培育。

北京海淀,中国农业科学院。一座看上去并不起眼的红色小楼,对育种专家而言意义非凡。作为国家作物种质库,这里收藏着52万份作物种质资源。如今,这些资源正陆续搬进新家——同样坐落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这座全球单体量最大、保存能力最强的国家级种质库,已于2021年9月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可收藏各类珍贵农作物种子等品种资源150万份,犹如中国农业的超级发动机,积蓄着科研育种的无限动力。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种业科技创新,搭建种业科技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选育一批高产优质多抗的新品种。目前,我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96%,农作物自主选育的品种种植面积占95%以上,做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品种对单产的贡献率超过45%。

2021年7月以来,种业振兴行动扎实推进,一个个突破令人振奋——“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三个快大型(饲料转化率高、体型大、生长速度快)白羽肉鸡品种,成为我国首批自主培育的快大型白羽肉鸡新品种,打破了白羽肉鸡种源完全依靠进口的局面,在积极应对国外种源“卡脖子”挑战中迈出坚实一步;优质肉牛品种“华西牛”的育成,打破了我国肉牛核心种源严重依赖进口的局面,是我国种业翻身仗的代表性成果;目前资源普查任务进度过半,已收集农作物种质资源11万份、畜禽遗传材料6万份、水产遗传材料5万份;从近3万家种业企业中遴选69家农作物、86家畜禽、121家水产种业企业,加快打造种业振兴骨干力量……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目前,我国农业用种总体安全有保障,风险可控,现代种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把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本报记者 陈晨)

相关推荐

  • 友情链接:
  • PHPCMSX
  • 智慧景区
  •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返回顶部

    显示

    忘记密码?

    显示

    显示

    获取验证码

    Cl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