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日寒露
白露为霜
每年10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210度时,进入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霜降时节,气温继续下降,在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曰:“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霜是气温降到0℃以下时,接近地表的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在植物、地面等物体上凝结成的白色冰晶。水汽通过凝华直接变成霜,达到结霜的温度称为霜点,霜点低于冰点(0℃);而水汽通过液化成为露,形成露的温度称为露点,露点高于冰点。“霜降”节气反映气温进一步降低。《诗经》中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句子,说明古人早已发现 “露”与“霜”的内在联系。
“霜降始霜”反映的是黄河流域的气候特征。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大,霜降时节,东北北部、内蒙古东部和西北大部地区平均气温已在0℃以下,海南岛等地区的天气却温暖甚至炎热。除了气候异常的极少数年份外,云南的西双版纳、红河南部也是见不到结霜的。
菊花霜
节气
我国古代将霜降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豺狼将捕获的猎物陈列出来,有如祭天一样,然后贮存食用;树叶枯黄掉落;冬眠的动物都在洞中不动不食,伏着身子沉沉睡去。
在农事活动上,北方大部分地区已在秋收扫尾,在南方,却是 “三秋”大忙季节。单季杂交稻、晚稻正要收割,种早茬麦、栽早茬油菜、摘棉花、耕翻整地……
古有“霜打菊花开”之说,因为黄河流域初霜正值菊花盛开的时节,因此秋季出现的初霜还有一个很浪漫的名字——菊花霜。
霜降这一节令的传统民俗有赏菊、吃柿子、登高等。菊被古人视为“候时之草”,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我国很多地方在霜降节气举行菊花会,人们赏菊饮酒,以示对菊花的崇敬和爱戴。在云南宣威,旧时还有“霜降卜岁”的习俗,以有霜无霜来判断来年的收成,所谓“霜降无霜、碓头没糠,霜降见霜、米谷满仓”——如果霜降这天没有下霜,捣米的碓头都不会沾上米糠;若是见了霜,来年的米谷则能填满粮仓。
✦+
+
霜是个魔术师,能把果蔬变甜,也能把树叶变红
“霜打的蔬菜分外甜”。除了蔬菜,柿子、柑橘、甘蔗等水果都是霜打过更甜。果蔬本身含有淀粉,淀粉既不甜也不易溶于水。霜打后,果蔬里的淀粉会转化为糖分。糖分能增加果蔬的抗冻性,是植物自带御寒“糖衣炮弹”。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在被称为古代四大农书之一的《氾胜之书》就记载了这个现象,书中写到:“芸薹(萝卜)足霜乃收,不足霜即涩”。
霜降前后,是北方枫树、槭树、乌桕、黄栌、柿树等树叶变红的季节。让树叶变色的成分是叶绿素、叶黄素、胡萝卜素,让树叶变红的主因是花青素。夏季气温较高时,树叶中叶绿素含量高,树叶颜色碧绿。随着温度的降低,叶绿素减少,胡萝卜素、叶黄素增加,叶子开始变黄。气温进一步降低,尤其是经过霜打,部分树种的叶子花青素快速增加,树叶呈现出红色,所以出现“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景象。
“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唐朝诗人杜牧的《山行》,是中国人最熟悉和喜爱的诗句之一。在杜牧笔下,秋天的红叶,其瑰丽绚烂不输于春天的鲜花。漫山遍野的红叶,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热烈和奔放,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陈广忠. 二十四节气与《淮南子》
东篱子《 二十四节气全鉴》
陈宗瑜《云南气候总论》
文汇网《在“二十四节气”里读懂中国》安颜颜
音响:
《山行》方明朗诵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阅读与欣赏》
记者:江涛
编辑:李青芸
责任编辑:马岳波 傅霄 李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