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邻里之间的温情,让姜成权体会到了给予的意义。
韩国京畿道经济科学振兴院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姜成权没有想到,他会在异国他乡度过一段如此难忘的时光。
去年5月,姜成权只身来到上海任职。可就在他对眼前这座城市充满新鲜感和期待感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放缓了他探索的脚步。
但居家抗疫生活也给了姜成权一个了解上海的特别视角。收到政府发放的物资,与邻居互帮互助,这位来沪刚满一年的韩国人,在困境之下,在点滴之间,体会到了一份难得的归属感。
有归属,不孤独
虽然没有家人在身边,但独自在上海开启居家隔离生活的姜成权却并不孤独。
“在上海,京畿道代表处的同事就是我的家人。”姜成权说,“我们会经常视频,在探讨工作之余,也会分享自己做的美食,以及近期看过的书籍和电影。”
姜成权(最右)和代表处的职员们。受访者供图(下同)
除了同事的线上陪伴,邻里之间充满暖意的互动,更让姜成权对 “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中国俗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封控期间,姜成权居住的小区组建了微信群,群里还出现了保障居民生活物资的“团长”。
“一开始,我并不太明白社区团购的流程和方式,但当我在群里说出自己的韩国人‘身份’后,一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韩国邻居主动帮助了我,让我学会了团购新技能。”姜成权说。
“如果家里出现了短缺的物资,只要群里问一声,很快就能得到帮助。”姜成权发现,邻居们还时常把自己富余的物资放在电梯里与他人共享,“而政府发放的救援物资也让我倍感暖心。这一切,都让我感受到了家一般的归属感”。
而让姜成权印象最深的,是小区里自发组织的线上音乐会。“当熟悉的旋律响起,邻居们会一起大合唱。”姜成权感慨,“艰难时刻,中国人这种积极乐观的抗疫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困难中,伸援手
正是邻里之间的温情,让姜成权体会到了给予的意义。
最近一个多月,姜成权和京畿道经济科学振兴院上海代表处也向部分在沪韩国留学生主动伸出了援手。
据姜成权介绍,目前在沪韩国留学生约有数千名。作为从韩来沪工作者的一员,姜成权希望自己可以为这些留学生提供帮扶,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这对一个政府工作人员而言责无旁贷。”他说。
“这段时间,我们为需要帮助的韩国留学生进行了捐款,给学生和部分独居的韩国人提供了物资,也为需要紧急就医的学生找到了相应的渠道”。姜成权介绍道。
姜成权了解到,还有很多在沪韩国人主动参与到了社区志愿工作中。他说:“我为生活在这座城市,并努力投身抗疫工作的人们感到骄傲。”
待相聚,同交流
疫情期间,工作依然是姜成权的重心所在。
姜成权透露,为了疫情防控需要,代表处在3月18日进入居家办公模式,“在此期间,我们时常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中国的各地方政府机构以及各行各业的客户交流,以保证中韩信息的互通”。
“一方面,我们在竭力了解韩国企业和中国客户在疫情期间所遇到的问题,并利用我们的资源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另一方面,我们也在整合尽可能多的京畿道优质产品信息,结合中国客户的产品需求,帮助做好对接工作。”姜成权表示。
疫情期间,姜成权与中国客户进行视频会议。
在此期间,代表处还有着一些意外的收获。
“韩国有一家从事幼儿音乐教育的公司与中国客户间已经有大概三年的时间没有见面交流,这使得他们对中国市场缺乏及时有效的了解。”姜成权说,“疫情期间,我们代表处积极促成了双方的对话,打破了他们的长期缺乏交流的困境。目前,双方已决定于本月底签署一项价值约1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530万元)的合约。”
在姜成权眼中,上海是一座有着极大包容性的国际化大都市,让人有一种无法抗拒的吸引力。“眼下,上海正在逐步推进复商复市、复工复产,我期盼能和这座城市的朋友们早日线下相聚。”他说。
姜成权参加由京畿道主办的2021年大韩民国优秀商品展。
京畿道是围绕韩国首都首尔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京畿道上海代表处成立于2010年3月29日,是支援韩国京畿道优秀中小企业,促进中韩两国经贸发展、文化交流的境外非政府组织机构。除上海以外,还有3个代表处,分别位于沈阳、广州、重庆。
“今年8月24日是中韩建交30周年纪念日。”姜成权期待在此契机下,两国经济文化交流能更上一层楼,“我希望京畿道上海代表处能继续发挥桥梁作用,为促进两国交往贡献力量”。
作者:王若弦(新民晚报·深海区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