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临近保质期限
一些食品被低折扣售卖
这类食品被叫做“临期食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原价8元的果汁饮料,现价1元;
原价15元的薯片,现价15元3罐;
原价16元的进口巧克力,现在12元3块;
原价超过50元的进口食品,现在以“盲盒”形式销售,15元包邮……
一段时间以来
“临期食品”几乎成为
高性价比的代名词
正逐渐成为新宠
不少网友认为
临期食品品质上
和新鲜的没啥区别
价格又更经济实惠
何乐而不为呢?
但也有人说
临期食品会酸败氧化
营养成分也有丢失
......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价格打折营养和口感也可能打折
近期
上海市消保委对9款临期食品
委托上海市营养食品质量监督检验站
进行了测试
与保质期相对新鲜的相同食品对比
果然发现了不一样的地方
临期食品的安全指标
虽然符合国标要求
但营养成分可能下降
口感也会有变化
饮料类临期食品维生素C含量丢失
参加检测的橙汁(非浓缩复原)及柠檬味茶饮料,临期产品比新鲜产品维生素C含量分别降低了73.6%和36.4%。
临期食品酸价和过氧化值有变化
在这次对比中,临期食品的酸价和过氧化值虽然多少都有些升高,方便面和饼干的酸价变化较不明显;而沙琪玛、锅巴等油脂含量较高的产品,酸价变化更大一些。
如此看来,临期食品在品质上和新鲜食品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应避免购买维生素含量比较高的临期食品,尽量购买生产日期较近的产品,食品买回来后也要注意在阴凉避光的条件下保存。
临期食品“开盲盒”?不建议买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
有临期食品存在
产品信息不全
经销渠道不明的情况
在电商平台,以“临期食品”为关键词,可以搜索到很多产品。有部分商家将产品品牌打码,直言这是“某品牌”的临期食品。为什么要对临期食品遮遮掩掩,像卖“盲盒”一样?
通过与部分商家交流,记者发现有些临期食品来路不明。业内人士分析,可能是相关商户没有品牌代理权,而是通过非正规途径取得了产品。
如果选购这类产品
最大的风险是
无法确定它们的进货渠道
以及保存运输条件
一方面,进口食品需经过检验检疫才能进入市场流通,“代购”等渠道不能保证产品不存在问题。
另一方面,临期食品的食品安全系数与保存条件紧密相关;哪怕是在保质期内的食品,如果保存不当,也可能存在风险。
对于这类临期食品,建议不选购。
网络配图(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健康的食品,不宜多买
国家卫健委
也就临期食品的选购
发布过提示
国家卫健委介绍,真空包装的粮食、罐头、方便面、饼干等长保质期食品即便到了保质期,只要储藏得当且没有开封,仍能安全食用。
鲜牛奶、新鲜果汁、冷鲜肉等短保质期食物过了保质期,就会增加微生物超标的风险,这一类临期食品需谨慎购买。
非真空(充氮)包装的富含油脂的坚果类零食,时间长了容易产生令人不愉快的哈喇味,尽量购买新出厂的产品。
为了避免不及吃造成浪费,建议消费者购买小包装而不是大包装的临期食品。
可见
临期食品不一定意味“划算”
选购要谨慎
来源丨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市消保委
(编辑丨雪碧爱喝汤)